腹腔镜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腹腔镜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原因分析

张幼丽叶有强陈淑芳苏秋萍

张幼丽叶有强陈淑芳苏秋萍(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珠海519000)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人工气腹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3年2月3000余例腹腔镜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下肢浅静脉血栓,经1周治疗症状消失,复查彩色多普勒血栓消失,随访6~12个月,无复发;9例股深静脉血栓,经抗凝治疗2~3周症状消失,随访12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腔镜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与患者基础疾病、CO2气腹影响下肢静脉血流等因素相关,围手术期应积极预防。

【关键词】腹腔镜术后人工气腹下肢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6-0205-01

腹腔镜手术因创伤小、出血少、易恢复等优点被临床广泛应用,但近年来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屡见报道,我院2009年2月~2013年2月共完成各种腹腔镜手术3000余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22例,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38~71岁,平均45岁。高血压11例,糖尿病3例。12例并发下肢浅静脉血栓,9例并发股静脉血栓。

1.2方法

均采用全麻、CO2气腹(压力10~15mmHg)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胃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全宫切除术等。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时间1~5d,平均3d,以肿胀和疼痛为主,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13例浅静脉血栓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000U,2次/d,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连续治疗1周;9例股静脉患者因拒绝手术取栓,均采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5000U,2次/d,连续治疗2~3周,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d,复方丹参250ml/d,1~2周。

2结果

13例下肢浅静脉血栓,经1周治疗症状消失,复查彩色多普勒血栓消失,随访6~12个月,无复发;9例股深静脉血栓,经抗凝、祛聚、扩管等治疗2~3周症状消失,随访12个月,无复发。为防止肺梗死发生均未采用溶栓治疗。

3讨论

3.1高危因素本组患者高血压11例,糖尿病3例。均存在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淤滞[1]。对于此类患者,基础疾病治疗是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首要环节。围手术期,对于高血压患者采用降压药使血压下降20%或血压控制在130/85mmHg水平;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10mmol/L。

3.2静脉淤滞腹腔镜手术时腹腔充气,造成腹内压升高、国外有学者对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监测,当腹腔充气打1.87kpa时股静脉的压力由充气前1.36kpa±0.53kpa增加至2.42kpa±0.67kpa,血流速度由24.9cm/s±8.5cm/s下降至18.5cm/s±4.5cm/s,说明气腹使下肢静脉血流受阻、血流淤滞[2]。另外,全身麻醉可导致周围静脉扩张,全身肌肉松弛,丧失收缩功能,静脉回流缓慢,致使静脉血流淤滞,再由于全身麻醉药物对血流成分,影响凝血活性,易于血栓形成[3]。

3.3血液凝固性改变有学者认为腹腔镜术后血液具有高凝状态,这种高凝状态可能与气腹造成血流淤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诱发凝血过程有关,Vecchio等的研究表明,腹腔镜术后D-二聚体和反应血小板活性的血栓球蛋白-β明显升高,认为腹腔镜手术可以诱发凝血活性。血小板活化。易发生静脉血栓[4]。

3.4相关内皮细胞损伤下肢静脉内压力增高可使血管内皮发生微撕裂,胶原纤维暴露。从而诱发凝血过程,高碳酸血症甚至酸中毒,也有可能使内皮功能紊乱,使血栓形成的危险增大。

总之,腹腔镜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与患者基础疾病、CO2气腹影响下肢静脉血流等因素相关,围手术期应积极预防。

参考文献

[1]吴新民.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J].临床外科杂志,2006,14(1):22-23.

[2]卢永明,邱振明,林祖朝,等.胸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与肺动脉栓塞[J].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77-78.

[3]王永军,段华.腹腔镜手术与下肢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4,5(5):396-397.

[4]李杰,杨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形成及预防[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0,4(12):703-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