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其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其影响

王平

王平

摘要: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基础教育投入增大带来的客观要求。布局调整关系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进行,同时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如何正确处理布局调整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中心。

关键词:中小学;布局调整;现状;原因;对策;建议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历史必然性

1.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农村的教育资源得到了一定的合理配置;文化事业不断得到丰富,从而反过来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所以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基础教育投入增大带来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以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势必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发展状况,为了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改善办学条件就成为现实和可能。如何在农村教育发展这一难题上获得突破,也就成为了政府以及教育界一直不断探索的问题。通过长期的考察与调研发现:对分散的校点进行拆并不仅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吸纳和整合教育资源的需要。

3.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是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

随着不同地区经济战略的实施,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人口不断向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致使一些乡村中小学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其原因归结起来不外乎是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不高,规模太小,学生人数太少,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地理位置偏僻,服务半径和人口密度小等。这样的学校一方面是办学效益低,另一方面是学生难以享受到充分的受教育的权利,严重制约了教育平等权的实现,拆并一些校点就成为必然。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

1.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开展以来,从整体上看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农村学校数目、教师数量得到了大幅度缩减,节省了教育资源,有利于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整顿了教师队伍,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素质。同时,规范了教育管理制度,便于教育部门统一管理。

2.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出现的问题

(1)农村中小学生上学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

一些农村中小学校学生上学路途较远,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一些乡镇没有充分考虑到本地的生源分布和交通环境等问题,盲目将学生集中到乡镇的中心学校或村联校,使得少数农村中小学生一天往返要步行十里甚至二三十里崎岖的山路到乡镇中心学校或联校上学,人身安全受到影响。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不光要注重效率,而且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实际问题和学生的切身感受。只有这样,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工作才会事半功倍。

(2)子女教育费用增加,农民家庭无力支撑,难以为继

考虑到孩子上学路途的艰辛和安全,有的农村家长只能让孩子搭车上学并在外解决午餐,这样就不得不额外增加了一笔交通费和午餐费的开支。还有许多家长迫于孩子上学路途远,只能选择让孩子在学校寄宿。尽管学校尽量降低学生的住宿费用,但要为孩子置办住宿设备,加上伙食费等,仍不是一笔小数目。此外,孩子寄宿后,一些原本孩子可以帮忙做的农活和家务都得由家长承担,导致家庭经济、生活负担加重。这样,农民家庭就无力支撑,孩子上学就难以为继。

(3)农村寄宿学校安全、卫生、管理等凸显许多问题

一些合并后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等方面存在困难,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由于资金有限,一些学校即使能够勉强提供寄宿,其条件也大多简陋,后勤配套设施难以到位,学生的安全、卫生、医疗、管理等缺乏必要保障,学生寄宿的基本要求难以得到满足。一些学校受资金限制无力配齐配全食堂、厕所等基本设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使农村学生受益,不切实际盲目落实政策只会伤害农民的切身利益,产生不必要的社会矛盾。

(4)布局调整后教师负担加重,教学质量下降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意是通过合理合并,提高中心学校或联校的办学质量。但是一些调整后的中心学校或联校的教育质量没有得到较好的提升,反而因为学校学生人数陡然增加、住宿和后勤配套设施一时难以跟上、教师教学压力过大等问题,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一些合并后的中心小学班额大多在60人以上。如果按照标准班编班,则会出现校舍紧缺、教师编制不足等问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短缺,维持学校运转尚且不易,更不用说进行校舍建设、后勤配套、师资提高等。班额的陡增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三、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1.对中央的调整精神缺乏深入理解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在保障每个农村儿童能够得到教育机会的前提下,对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切实可行优化与调整。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深入地理解中央的调整精神,不能全面地分析和理解调整工作,对调整政策甚至理解片面模糊,将调整简单地理解为“撤并”、“缩减”农村中小学,从而导致调整工作的简单化、形式化。

2.一些地方政府将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看作政绩工程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功与否的衡量指标并非撤减农村中小学的数量或调整后农村中小学的规模越大越好,而是能否保证当地农村中小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的普及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一方面大规模地撤减农村中小学数量,以提前超额为布局调整的目标和口号。另一方面有追求撤并后的教学规模,从而脱离了农村实际,并且给当地农民带来了负担,这样的布局调整工作不但不会取得成效,反而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3.对当地农村实际情况缺乏研究和了解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差异大,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因此布局调整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和实事求是的原则。然而,一些当地政府在在进行这样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时,却缺乏对当地社会、地理、经济、教育等实际问题的深入调研,调整工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调整工作必须考虑到区域的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经济条件、地理环境,也要考虑到地方的文化特点、民族状况、人口流动和产业结构问题,不能搞一刀切,必须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决策,避免盲目、草率和非理性的调整行为。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正确认识、科学理解中央对农村中小学合并调整的政策

应正确认识、科学理解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该以促进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障农民子女尽可能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出发点。因而,必须科学、全面地理解调整政策,深刻领会各项调整工作与措施都必须围绕有利于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最大程度地优化和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必须做出科学规划

应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合理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科学的调整方案是成功推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重要前提。要坚决遵循因地制宜、符合新农村建设实际的基本原则,在深入调研生源分布、地理环境、交通状况以及农民的经济生活情况和原有学校的设置与质量等实际情况下,认真听取群众意见,作出客观科学的论证,以取得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3.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遗留的问题

(1)善寄宿学校的后勤设施

应大力推进、全面落实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建设。[10]从当前布局调整中所产生的问题来看,应充分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学校的配套建设与管理。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对一些已经合并或计划合并的寄宿制学校加大经费投入,积极落实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配套设施,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专职教师编制,为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学习和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2)切实解决合并调整后凸显的交通安全问题

应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在具体落实调整方案、实施调整工作的过程中,应采取逐步过渡、循序渐进的做法,充分考虑本地生源分布、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的特殊性和农民群众的可接受程度,避免过快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那些边远偏僻、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不具备集中办学条件的地方,仍应保留原有村办学校或教学点,并尽力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从而达到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又方便孩子就近入学的目的。

农村任何变革都会有利害得失的冲撞,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同样如此。如何趋利避害,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应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遵循的基本原则。农村中小学的调整过程不能“一刀切”,特别是不能急功近利、以求速成,应从我国是农业大国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追求最佳效益。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中学

邮政编码:746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