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契约精神

/ 2

浅谈契约精神

王洪岩

黑龙江省大庆炼化公司保卫武装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次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伍无归。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层面来说,最重要的是诚实守信,说穿了就是人人讲究游戏规则,小到一个单位,大到一个国家,人人都要有规矩意识,底线意识,底线不可逾越,规矩面前,人人平等。说到诚信,就不得不提到:契约精神,契约精神是西方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契约一词源于拉丁文,在拉丁文中的原义为交易,其本质是一种契约自由的理念。所谓契约精神是指存在于商业经济社会中的契约关系和内在原则,是一种自由、平等、守信的精神。

一、缺失契约精神的原因

中国古人固然也讲诚信,讲道德自律,但是其依据并不是外在的规则约束,而是内心的善良。规则是末,良心是本,本末不可倒置。事实上,人们通常比较轻视规则的神圣性,喜欢灵活机动、见机行事,过于依赖规则被认为是死脑筋、呆板、一根筋。大部分人认为变化是宇宙的基本现象,并不相信什么固定不变的规则,因此要把事情办好,就得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一切依据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东方特有的智慧,但容易导致契约精神的缺失。在两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社会是人治而不是法治,人治社会的治理理念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轻易打破规则,嘲笑死守规则,不可能建成一个法治社会,这也是近代国家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国家封建社会相对普遍缺乏契约精神,原因可以说是众说纷纭,比较常见的说法是长期以来封建社会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商品交换比较少,所以没有产生契约精神。但事实上在古代周朝时期,人们讲究以“周礼”治天下,人们之间普遍讲“信义”,真正缺乏契约精神是春秋时期长达五百年战争状态开始的,许多诸侯国为了在战争中取胜,不得不采取许多诈术,长期的战争使人们养成了欺诈的基因,从而破坏了社会契约精神的基础。

二、契约精神生存的条件

为什么我们这片土地上开不出契约精神的花朵?首先是中国古人大部分人不相信宗教。都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没有高悬头顶的神明,就失去了无所不在的监督者和保证契约正常履行的中间人,一切只能靠自己内心的道德律令,何其难也。社会上大多数人崇尚聪明,而非诚信。大部分人把聪明和才智基本都用在挖空心思地走捷径,把制度看成是限制他人而不是自己。实在不行托托关系,能绕过规则,便是聪明的表现。

其次,受到封建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限制。封建社会一直是农业社会,农业社会的基础是自给自足,且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是重农轻商,对商持贬抑态度,商品交易极为贫乏,偶有商品交易,也常常在熟人世界中运行,陌生人交易所需要的契约精神自然很难产生。大部分人往往在乎聪明,在乎变通,在乎兵不厌诈。比如说田忌赛马的故事,就是活生生地违反游戏规则。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这是赛马的规则,但是田忌却使用了下马对上马、上马对中马、中马对下马,这是典型的不讲规则;但却被当作经典的事例来崇拜,更是蕴含了对规则的轻蔑。

最后,契约文化要求一种什么样的人性理想呢?契约文化要求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个体,要求每个人都能负起责任来,从而能够制定有效的契约并严格遵守。能够制定并遵守契约的人,必须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战争罪犯一定是高级军官,下层士兵当不了战争罪犯,因为在发动战争这件事情上,下层士兵不是责任主体,不是自己说了算的独立自主的个体。被“抓壮丁”的士兵怎么可能为战争负责呢?同样,让没有责任能力的幼儿签订商业合同也是荒谬的。契约文化要求每个人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这促成了一种别样的人性理想,即把“自由”作为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

三、社会缺失契约精神的危害

如果聪明是一种天赋,那么诚信就是一种选择。没有人不希望自己聪明,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选择诚信。清末皇家王爷奕山说得更露骨:“是防民甚于防兵,而防兵甚于防寇。”例如:1841年7月21日,对时任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义律来说,是倒霉的一天。他的船遭遇台风,主桅杆断裂,同船10多人被困在无人荒岛上,只剩一些食物、一块防水布和8瓶杜松子酒。幸亏遇到一名中国水手,同意送他们回去,但收费3300银元,此时中英正为鸦片战争打得不可开交,清廷采取金钱刺激手段:擒获义律赏洋银10万块银元,生擒白人士兵一名赏200银元。义律他们搭乘的民船开出没多久,便遇上“清军官船”,显然“清军官船”知道有英军船只失事,但船家却回答什么也没有看见。就这样,义律死里逃生。船家发了一笔小财,但与清廷赏格比,连五十分之一都不到,他们真傻吗?其实船家当然想多赚钱,可谁愿意招惹一个说话从来不算数的大清朝政府?他宁可去少赚一点,但必须赚稳当的钱。其实,在那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战争中,与这名船家想法近似的大清臣民并非少数。在一个不承认私有产权的大清国国度中,公信力极低,官方许诺根本靠不住,从而使大清臣民丧失了国家意识。

四、尊重契约精神是构建美好家园的基础

记得:一位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新教牧师,他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戮留念碑上铭记了一首短诗: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由于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无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这恰是背弃契约精神的终极终局。人跟人之间并非孤立无援的,人来到这世间,作为社会的动物,是订有契约的。物资利益的交往,有法律的契约;行动生活的来往,有精神的契约。善并不仅仅是一种与冷淡、奸诈、残暴、损人利己对立的一种品德,而是一种精神的契约坚持。

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遭受危难和窘境,谁都有可能成为弱者,假如我们在别人危急的时候不援手,谁能担保自己不会吞咽孤立无援的苦果?人心只有向善,才敢被阳光照射,所以善的契约才在世界广泛存在。理解爱护这种契约的人是高尚的,懂得为冷漠付费的人是理智的。如果社会太冷漠,我们每个人会为自己的自私而付出代价。

当前人们更崇尚的是“聪明”而非诚信。正是因为这种崇尚“聪明”的社会风尚,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损坏,最显明的表示就是彼此防备。城市楼房里家家户户都有防盗门、防盗窗,遍地都是高高的围墙,但人们生活的依然不保险。只有社会建立诚信制度,培养教育人们养成诚实守信的做人做事规则。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天性和财产是不同等的,只有人人遵守法律、敬畏法律,从而让在最初状况不平等的个人,能够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来取而代之,达到社会标准和法律权力上拥有完整的平等。

五、建立诚信体制必须有制度保障

诚信体系的建设一定要以制度来保障,要有严厉的惩罚措施来支撑,使得不讲究诚信的人失大于所得,而且总是如此,人们就会选择诚信,久而久之,诚信会成为一种道德。其实西方人并不比我们守信,而是不遵守信用的代价超出了他们的想象,没有诚信的西方人简直寸步难行,生不如死。这就迫使他们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诚信。对西方人来说,失去信用,就是失去精神生命。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在荆州这件事情上,诸葛亮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何尝有过一点点契约精神?慷慨诚信的鲁肃至今被国人耻笑。诚信契约精神的普遍缺乏,以及对各种欺骗和作假行为的认同,说明了封建社会的人们更在意的是权力和输赢,而不是善恶。其实,人和人之间并非孤立无关的,每个人都是一块小小的泥土,连缀起整个大陆。诚信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契约。遵守契约的人是明智的,信守契约的人是高贵的,懂得为自己的契约买单,实质上是给自己的人格保险。

我们祖国在若干年后是否强大,其实在于今天某一时某一地,我们大多数人是不是选择了诚信,就已决定未来社会文明进步远景。在文明社会,诚信是最低的交易成本,重要的是会把整个社会公共成本降到最低水准,同时对于个体是最高的人格魅力,对于整个民族更是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诚信是最引以为荣的聪明,更是最引以为豪的智慧,这也是习总书记在历史新时代所要求的核心主义价值观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