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缪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缪瑛

缪瑛

——浅谈预设与生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缪瑛

摘要:生成性教学与预成式教学相比,更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更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为使生成性教学的理念得到有效落实,必须转变传统的刚性、静态的封闭型、单一型“生成观”,树立弹性、动态的开放型的“生成观”。其基本策略如下:教学目标在动态中“增减”;教学设计在动态中“变换”;探究主题在动态中“调整”;环节推进在动态中“校正”;意外资源在动态中“捕获”;生发疑惑在动态中“聚焦”等。

关键词: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动态生成

“复合型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只有我们尊重生成,弘扬学生的课堂主权;引导生成,保证资源的有效价值和不断地反思生成,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触动到生命的灵性,我们的教育才能充满智慧的灵光。

但目前语文课堂的生成教学中,往往只关注课中部分环节或部分细节的生成,缺乏宏观的建构和整体的生成,导致教学趋向散乱性、单一性和随意性。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杨九俊院长说得好:“预设就是一种生成:有了精彩的预设一定有精彩的生成;有了精彩的预设,会出现未曾预约的精彩。具体到课堂教学操作层面,我们认为教师应该尝试做到: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教学设计的动态生成、认知结构的动态生成、学习方法的动态生成、学习内容的动态生成、学情变化的动态生成等,这一切都得有赖于立体多元的生成策略,即复合型的生成策略。”

因此,采取“动态生成”既能纵览教学的整个系统或教学环节,又能及时兼顾课堂教学细节,让课堂在谋篇布局中走向生成,让教学在动态纷呈中走向精彩,在多元生成中走向精致。

一、教学目标在动态中“增减”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教师所预设的教学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

对《沂水春风》的备课,本组讨论的上课环节是:先让学生了解文本的思路;再让学生找出、分析曾皙的“志”;然后分析其他几人的“志”,与曾皙的进行比较,在分析过程中分析人物形象,落实文言字词。由于客观原因,这节课要多上5分钟。本校有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最后增加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把描绘的暮春出游图这一节改写成现代散文,字数100字左右,要求有人物、景物、情节。这节课上下来,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

由此可见,在课堂中,随着教学的推进,预设的教学目标会显出它的不合理、不完善,这就需要教师能洞察秋毫,合理地增减预设目标,从而即时生成目标:及时删减目标,能使学生相对容易地摘到桃子,及时增添目标,能激发起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可见,课堂是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预设的教学目标就是在生成中添入了灵活、创新的成分,提升了水平,实现了超越。

二、教学设计在动态中“变换”

课堂的“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预设就是“计划”,而“生成”则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的“变化”。在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中,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学习需求不断产生。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辉。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课堂教学生机呈现,仪态万方。而教学设计的灵活变幻或重新在机智、即时中调整,则更能使教学精彩无限。

在设计《南州六月荔枝丹》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让学生在观察、体验、实践中渗透知识。课前,教师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期望给学生以视觉冲击。碰巧市面上还有鲜荔枝,教师买来鲜荔枝、荔枝干。在课堂上,学生看到了荔枝,情绪十分高涨。根据这种情况,教师放弃原先设计的师生问答形式,改用以小组为单位的方式让学生抢答。一节课下来,学生们意犹未尽,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课堂,笔者认识到: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理想的课堂是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在互动生成中“变换”教学设计,是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有更高的追求。

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能百分之百按预定轨道行进,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等。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再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生成性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当为实施生成性教学去充分预设,精心设计灵活的预案,改变以往为教而写教案的意识,应将主要精力用在服务于学生主体学习的预案设计上,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预测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在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调整教学预案,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

三、探究主题在动态中“调整”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灵光,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内容让它成为教学的新契机。

如《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课,作者多次写到了“看客”对伽西莫多的态度。笔者指导学生找找观众对待伽西莫多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对雨果笔下的“看客”有了了解。这时有同学提到了鲁迅的作品中有很多类似的“看客”形象。于是,笔者就引导学生将记忆中的“看客”和本文中的“看客”进行比较分析,就提出以下问题:本文的“看客”和鲁迅笔下的“看客”相似吗?学生抓住问题深入探究,那么文章的主题也就明确了。

“探究教学中互动生成”的精髓在于以学生为主角,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探索者,通过亲自动手,积极思考,热烈讨论,探索知识。这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归纳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教师可以灵活地根据教学需要及时、巧妙地予以调整,确保课堂在互动中闪耀“灵动”的“精彩”!

四、环节推进在动态中“校正”

一个精彩的教学环节,往往使人难以忘怀。环节虽可以预设,但它却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是课前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至少,它的重要意义并不体现在课前的一纸空文,而是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完成于教学之后。

笔者在上《江南的冬景》时,对于江南冬景的段落,预设要学生找出,并用一幅图归纳这些相应的段落。(11)班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薄弱,找出写景的段落问题不大,但要归纳,难度太大,于是笔者放低要求,给出几个不同的归纳,让学生选,并说明理由。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的课堂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当下节课到了另外一个班级再去上时,学生很快进行了判断,并且对这几幅图的归纳也很到位。于是,笔者就在段落赏析上指导学生,如何鉴赏散文,并以第7段为例,让学生自己鉴赏,学生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非但掌握了预设的内容,而且对几种散文的鉴赏方法加深了理解。

上述教学环节的即时调整,更利于拓宽、深化教学目标,使课堂焕发出活力。如果一味按照固定环节前进,不考虑学情,不考虑课堂环境变化,那么必定落入僵化、机械、沉闷的泥潭。而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新观念、新问题。互动生成的课堂使教学各要素都引起彻底变化,学生充满智慧的活动与思考已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不管是多数学生的想法,还是个别学生的“怪论”。今天的课堂教学更需要解放教师和学生的头脑、手脚、时间和空间,让师生在教学交往互动中自主发展。

五、意外资源在动态中“捕获”

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强烈的好奇心能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而浓厚的兴趣能激起强烈的求知欲。这种主观能动性,只要教师不是灌入式的封闭教学,学生提出的问题、想出的方法都有可能呈现多样化,都有可能出乎教师的意料,课堂就成了一个动态生成的课堂。倘若我们有这样的意识与胸襟,那我们就能够重视学生的“不同声音”和“奇思怪想”,当学生出现“节外生枝”的情况时,我们就能够勇敢面对、正确引导,让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几年前,在讲授《宝玉挨打》时,笔者本怀着一股教学的激情想与学生交流一下对《红楼梦》的阅读心得,没想到反应者寥寥,这是教者“预设”所未及的。如果按既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势必“冷场”。笔者决定改变一下教法,在黑板上写下一个问题:宝玉是老祖宗眼里的“命根子”,他为什么会挨打呢?学生对此也只是懒洋洋地看着课本。更有甚者是有几个“捣蛋鬼”故意“找茬”:老师,金钏是谁?她为何“含羞赌气自尽”?她跟宝玉有什么关系?笔者一阵欣喜:有问题就有“戏”了,面对其他人同样疑惑的眼光,笔者灵机一动,又写下了第二个问题:有人说《红楼梦》有一种非常“经济”的写法,就是经常借一个事件,把很多人卷进来,再“逼迫”每个人出来一一表态,从而让其相互烘托与对比来凸现人物性格。那宝玉这次挨打事件,都把哪些人卷了进来?问题一出,同学们果然来了精神,课堂上探究的气氛开始形成了。教材拟定的学习重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等,不攻自破。

由以上可见,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意外情况,教师不应急于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学生,而应凭借教学机智去利用这些非预设的资源。

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决定了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量”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突变”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突变”又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亮点”所在。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不能过分重视预设性目标而忽视生成性目标,过分重视既定任务的完成而忽视对学生的适时引导,只有力图唤起学生的思考意识,才能使其积极参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生发疑惑在动态中“聚焦”

在教学中,学生常常会从当前所学的知识得到启发,引起联想,提出疑问。从生成性资源的角度看,我们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的疑难问题,正确处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新的收获,这对师生的成长都会有积极的作用。

案例:《最后的常春藤叶》中,你们认为谁是小说的主角呢?

生(齐):贝尔曼师:有没有不同的声音?(停顿,有四位同学举手)生:我认为是琼珊。师:为什么在这么强大的压力下你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说你的理由。生:因为贝尔曼是最后一个出场的。(生笑)师:谁先出场谁就是主角吗?《红楼梦》中是贾宝玉先出场的吗?我们学过的小说比如《孔乙已》最先出场的是谁?(生:小伙计)他是故事的主角吗?显然这个理由不能说服大家。生:因为小说主要是写琼珊生病的过程,而且写她的字数最多。师: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是以篇幅多少来认定小说的主人公的吗?请问小说情节的高潮在哪儿,你觉得哪个地方最具震撼力?生(齐):贝尔曼在夜里画叶子。师:这样看来决定小说主要人物的因素不是出场的先后和所占篇幅的多少,而是看他和什么的关系?生(齐):与主题的关系。……

在以上案例中,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疑惑,学生的学习就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于学生的质疑,我们要善于倾听、敏锐感受,提炼有价值的信息,抓住时机,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抉择,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七、结语

在合作的过程中,作为课堂主导的我们应鼓励不同观点的碰撞与共存,充分利用课堂中的非预设性生成资源,促进课堂中的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教学是以各种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知识水平的问题情境为依托,以情境的展开探索为发展途径,不仅“授之以渔”,更要让学生体会到“渔猎之趣”。其课堂教学的显著特点是教学气氛民主和谐,学生的知识生成流畅,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由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的重心转移,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发展的舞台。

总之,精彩的语文课堂是教师精心预设和学生主动参与、动态生成的课堂。在自己教学实践过程或与同行交流中,本人还遇到很多对预设外的有价值的资源的处理例子,但限于篇幅,在此不能一一分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戚春志.培养学生数学探究能力的几个策略[J].中学数学教学,2006(6).

[3]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浙江省富阳市实验中学

邮政编码:31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