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性静脉炎产生的原因与护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3-13
/ 2

输液性静脉炎产生的原因与护理干预

黄秀娟

黄秀娟(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30001)

【摘要】输液是普遍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手段之一,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容易引发静脉炎等并发症,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引起其他的静脉炎后综合征,增加病人的痛苦,也给护理人员静脉穿刺造成困难,影响后续治疗。本文通过分析输液性静脉炎产生原因,结合自己的临床护理体会,通过技术手段和合适的护理干预,来预防静脉炎的发生以及通过护理减少静脉炎带来的影响。通过对住院患者随机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其中对照组(32例)和实验组(36例),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2%,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为35%,差异表现出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科室采取的预防手段和护理干预措施对减少静脉炎以及血管疼痛的发生有明显的临床应用效果。

【关键词】护理干预;输液性静脉炎;精密输液器【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6-0050-02

输液是普遍应用于临床治疗的手段,其特点是药效作用发挥快,利用率高、液体和药物的滴注速度和量都可控。由于国内存在着过度输液和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引起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输液性静脉炎就属于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也给护理人员静脉穿刺造成困难,容易引起护患纠纷,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且延长住院时间,增加经济负担。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很多,实践中注重容易引发静脉炎的因素以及结合分析个体静脉炎产生的原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预防静脉炎的发生,通过护理及时治理静脉炎。近年来我院神经外科,注重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特别是采用精密输液器,针对病患制定一对一护理等措施,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这对于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和护理水平有重要意义。结果报告如下。

1输液性静脉炎产生原因输液引起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很多[1],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一、药物与药液的化学刺激作用。主要是由于药物与药液本身的化学性质决定,比如药物的PH值,浓度,本身毒性等等都会刺激血管,产生静脉炎。二、细菌性静脉炎。主要由于不正确洗手消毒,为遵循无菌技术规程,机械穿刺带来的感染引起。三、物理因素,包括药液的微粒,血浆渗透压,药液的温度等。

1.1血浆渗透压对静脉炎的影响输液性静脉炎产生的影响因素中,原因血浆渗透压高是引起静脉炎的重要因素[2]。不同的药液由于有不同的渗透压,输入高渗药液时,血浆渗透压增高,引起血管内部细胞脱水,使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还可以引起白细胞浸润发炎,释放组织胺,导致静脉收缩变硬。比如科室常用的甘露醇就属于高渗透压药液,用于快速静脉滴注时,引起局部静脉内渗透压增高,对静脉血管产生损害,常于输液疗程结束后一周左右,发生静脉炎。另外有研究发现,甘露醇还可激活丝分裂素及炎症介质,激活蛋白激酶,直接引起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凋谢[3]。

1.2药液不溶微粒对静脉炎的影响文献显示[4],滴注药液中的不溶微粒与静脉炎有直接关系。原因是药液中较大颗粒的不溶性微粒,会直接刺激血管,引起炎症。解决方法除了在配制药液时按照规程严格操作,让药液充分溶解,以减少不溶性微粒的数量。还可以采用精细过滤输液器终端注射器,例如采用过滤3μm孔径的注射器,能有效地滤除药液中大部分不溶性颗粒,减少了微粒对血管的刺激[5],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输液性静脉炎护理干预

2.1精细化药液配制用药前充分了解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毒副作用,严格遵医嘱,考虑药液的PH值和血浆的渗透压等因素,科学的配药,通过调整药液低速等手段来控制上述参数达到最优的值。血液的PH值为7.35-7.45,超过这个范围的药液均会对血管造成刺激,损伤精密,引发静脉炎[6]。血浆渗透压为240-340mOsm/L,其中285mOsm/L为等渗标准线,[7]临床实践中不同的药物需要的渗透压不同,但血浆渗透压越高患静脉炎的风险越大。以科室常用的甘露醇为例其渗透压高达1098mOsm/L,研究表明,渗透压>600mOsm/L,可在24小时内造成静脉损伤。

2.2正确规范的实施静脉穿刺。

严格无菌操作,提倡使用套管针,减少对血管壁的机械刺激和损伤。穿刺时尽量“一针见血”,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避免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选择血管时选取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容易固定的静脉血管进行穿刺,尽量避面在关节及静脉瓣穿刺,防止活动出现药液渗漏。为避免反复穿刺,可使用套管针留置,但留置的时间以3~4天为限。

2.3消除物理因素影响。

无菌操作,配药是药液应充分溶解,减少大颗粒微粒,同时采用精细过滤输液器过滤药液的微粒,控制药液低速等。

2.4及时治理静脉炎。

做好输液的护理工作,输液针要妥善固定,严格消毒及更换敷料。

严密观察输液部位变化,比如局部红肿,痒痛时及时拔出留置针、更换输液部位,拔针后压迫针眼4-6分钟。所谓预防胜于治疗,[8]要尽早采取护理措施,保护血管。血管一旦出现静脉炎,在6小时内处置更有效。当皮肤颜色发生改变(红,白,紫,),患者感觉异常(痒,痛,麻),肿胀、渗出、变硬,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3结果

3.1临床资料选取最近6个月,科室住院输液病人68作为护理干预观察对象,把病患分为对照组(32人)和实验组(36人)。其中对照组,进行用常规输液器,常规的输液流程。实验组,选用精细过滤输液器,进行精细化药液配制流程,定制版输液流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3.2方法

3.2.1实验方法采取单盲法[5]对实验的患者进行静脉滴注。对照组使用普通输液器,进行常规的滴注流程;对实验组使用精密过滤输液器,采取精细化药液配制,对每一为实验对象制定专属的药液配置流程和专属的护理干预。为减少输液过程中个体差异及血管条件等因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输液速度控制在70~120gtt/min,每天变换血管。

3.2.2评价方法为每个对象建立输液卡,在输液过程中,输液完毕后10日内,观察穿刺位置皮肤情况。并将实验对象的主诉等记录于输液卡上,特别是有无酸、麻、胀、痛,皮肤红、肿、热、水泡及坏死情况。

3.2.3判断标准疼痛按照WHO标准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0级为无疼痛;1级虽有疼痛,但能忍受,能正常生活,睡眠不受影响;2级,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止痛药,睡眠受干扰;3机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剂,睡眠受到严重干扰。静脉炎的分类采用美国INS标准[9]。Ι级,穿刺点疼痛、红或/和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穿刺点疼痛、红或/和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穿刺点疼痛、红或/和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3.2.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得资料采用X2检验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5结果两组患者在疼痛程度和静脉炎发生率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比较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2%,对照组35%,实验组疼痛发生率为71%,对照组4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由于使用精细输液器、精细化药液配置和护理干预,静脉炎发生率及疼痛发生率都大大的降低,证明了采取的预防和护理干预的有效性。

4小结

本研究中,通过分析静脉炎产生的原因,针对引起静脉炎的影响因素,并结合患者个体的情况,利用技术手段实现输液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护理干预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护理观察中,实验组患者使用精细过滤输液器进行静脉滴注,精细化个人输液护理干预流程,其静脉炎的发生率和疼痛率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通过实践显示了通过利用精密输液器和适当的护理干预方法在预防输液性静脉炎起到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达到减轻病患痛苦、减少医护工作劳动强度,有助于推动和谐的护患关系,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1]杨书苓.静脉滴注甘露醇致静脉炎原因分析及预防[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3):79-80.[2]李文硕,液体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63-65.[3]李焕,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6):757-758.[4]吕艳.静脉输液并发静脉炎预防性护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3,17(8):880.[5]王彬,申向英,李小怡.静滴甘露醇引起静脉炎的原因、预防和护理[J].西北药学杂志,2002,17(5):230.[6]蒋群英.静脉输液并发静脉炎的治疗和护理进展[J].当代医学,2013,19(10):309-310.[7]缪书卉.精密过滤输液器对减少输液疼痛效果的研究[J].护理研究,2003,17(3):167-168.[8]王艳,郑宁,肖海燕.精细过滤输液器预防氯化钾输液疼痛的临床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4,19(7):76-77.[9]陈桂园,姜丽萍,黄利全,输液性静脉炎的药物防治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4,28(9):3073-3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