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分型及意义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分型及意义探讨

王者兵

(解放军西宁联勤保障中心峨眉疗养院四川峨眉山614200)

【摘要】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分型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8月—2017年11月88例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T扫描。结果:全部88例患者中14例患者椎间盘膨出,占15.91%,17例患者外侧型突出,占19.32%,38例患者旁中央型突出,占43.18%,19例患者中央型突出,占21.59%,旁中央型突出率明显高于其他CT分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分型能够使临床医生对腰椎间突出症的诊断准确性得到明显提高,有助于为患者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可加快其病情好转和改善。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CT分型;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3-0105-02

作为骨科常见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引发因素为髓核突出并对周围神经阻滞产生压迫而引发坐骨神经痛、背部疼痛以及腰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表现,严重干扰患者正常生活[1]。此次研究旨在分析2015年8月—2017年11月在我院接受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的患者的CT分型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随机抽取88例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肢酸麻、腿胀痛、腰背疼痛等,病情均经CT检查以及X线检查确诊,排除严重脏器功能障碍患者、先天性肝脏以及心脏疾病患者、有精神病史患者。共计纳入女性39例,男性49例,34至76周岁,平均(53.8±5.6)岁,病程1至14年,平均(7.2±1.8)年。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CT扫描,首先扫描其侧位定位片,然后对不同椎间隙进行平扫,扫描范围主要包括第三腰椎至第一尾椎部位,调节层厚为3毫米、层距为3毫米。选择合适扫描参数,可应用软组织窗以及骨窗行扫描视窗显示,调节窗宽为250~300Hu,调节窗位为50Hu。取患者姿势为仰卧位并稍稍弯曲下肢,将其臀部垫高40°左右,尽量拉直患者有曲度的腰椎,若患者腰椎弯曲度未见明显变化则需要对其进行倾斜角度扫描,确保X线光束穿过椎间缝隙时能够形成垂直角度[2]。

1.3分型标准

CT诊断分型主要包括旁中央型突出、中央型突出、外侧型突出以及椎间盘膨出。

1.4统计学分析、应用

本研究进行数据资料分析软件为SPSS21.0,通过(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差异以χ2或者t检验进行比较,x-±s表示计量资料,差异显著且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

2.结果

全部88例患者中14例患者椎间盘膨出,占15.91%,17例患者外侧型突出,占19.32%,38例患者旁中央型突出,占43.18%,19例患者中央型突出,占21.59%,旁中央型突出率明显高于其他CT分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引发原因为腰椎间盘软骨、纤维环、髓核等发生程度各异的退行性病变,受外界因素影响,患者椎间盘纤维环出现破裂现象,髓核组织自破裂部位发生脱出或者突出现象并造成脊髓、脊神经根等受到压迫或者刺激等,进而引发腰部疼痛[3]。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形态主要表现为生理性前凸,其纤维环后部较薄,板层之间有较小间隙以及较高的板层密度,易发生髓核向后突出现象且恢复难度较大,随着患者年龄不断增大,其弹性日益减小。患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双侧或者单侧下肢麻木、腰背部疼痛等,临床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磁共振以及CT诊断为常用检查方式[4]。

腰椎间盘位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软骨板、髓核和纤维环,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机体椎间盘内水分含量日益减少并导致弹性下降并易出现纤维环膨出以及椎间盘病变等现象,若患者出现劳损、扭伤等现象会造成椎间盘压力突然增加并引发髓核突出以及纤维环破裂等现象并进而对神经产生压迫,从而引发腰腿疼痛[5]。

椎间盘CT影像检查可见软组织影,中央髓核部密度明显低于周围纤维环,L1-4椎间盘后缘可见弧形凹陷现象,L5-S1椎间盘后缘表现为轻微隆突或者平坦征象。若患者椎间盘后缘偏侧或者正中部位有局限性突出至软组织影子,易导致邻近神经根或者硬膜囊出现移位现象,患者病情即可得到确诊。CT影像能够使椎间盘突出以及伴随病变得到清晰显示,退变椎间盘、椎间盘钙化可见“真空征”,椎管神经根以及侧隐窝有明显的狭窄现象,可见肥厚黄韧带以及小关节脱位、退行性改变、髓核钙化等,能够为临床医生进行病情诊断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CT扫描能够使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脊髓以及神经根受压情况得到清晰显示,同时还能够显示椎管狭窄程度以及椎体与边缘骨质改变情况,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分型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6]。

与脊髓造影等检查方式相比,CT检查具有定位准确、图像清晰的特点,既可使突出物获得直接显示,同时还能够显示小关节退变、椎体后骨质增生以及黄韧带肥厚等,可为临床医生进行病情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此次研究中,椎间盘膨出率为15.91%,外侧型突出率为19.32%,旁中央型突出率为43.18%,中央型突出率为21.59%,旁中央型突出率明显高于其他CT分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分型能够使临床医生对腰椎间突出症的诊断准确性得到明显提高,有助于为患者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可加快其病情好转和改善。

【参考文献】

[1]陈艳君,谢光辉.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分型与CT影像的相关性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5):37-39.

[2]弥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临床与CT分型对照研究[J].甘肃医药,2016,35(7):506-507,508.

[3]邵维霞,李宏文.螺旋CT扫描与多模式三维重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治中的应用探讨[J].心理医生,2016,22(8):93-94.

[4]高礼民.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辨证分型与CT诊断关系的探讨[J].临床研究,2017,25(2):3-4.

[5]刘大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严重度与CT影像的相关性[J].心理医生,2018,24(10):189-190.

[6]张惊雷.腰椎间盘突出症辨证分型与CT影像的相关性分析[J].医药前沿,2016,6(26):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