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术后患者感染的病原学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肾移植术后患者感染的病原学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敖曼潘道苇(通讯作者)卢蕾杨欣吴运莉

(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药剂科贵州贵阳550002)

【摘要】目的:了解肾移植术后患者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以及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提供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对2014年1月—2018年5月期间我院166例肾移植术后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收集,分析其中存在感染的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应用情况。结果: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为肾移植术后患者的常见感染部位,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屎肠球菌为常见感染细菌,大肠埃希菌耐药情况较严重,对哌拉西林、氨曲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100%。结论: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关键词】肾移植术后;感染;病原菌

【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3-0140-03

肾移植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终末期可靠的手术治疗办法,但术后需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同卵双生子之间的移植除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导致继发感染。如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感染不仅是肾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移植肾失去功能的重要原因。[1]及时、准确地了解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药敏情况,准确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延长移植肾/人的存活率。[2]下面就我院2014年1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住院治疗的肾移植术后患者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4年1月—2018年5月因各种原因收治住院治疗的肾移植术后患者166名,其中存在感染的患者84例,年龄26~70岁,平均年龄45.23岁;男性128人,女性38人,男∶女=3.37∶1;发生感染时间为肾移植术后1月至17年。

1.2标本及菌种来源

84例肾移植术后存在感染的患者送检的痰液、尿液、血液、伤口分泌物等各种标本中进行细菌培养。

1.3方法

实验试验所用抗菌药物纸片和M-H琼脂均购自英国OXOID公司。细菌鉴定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PI鉴定系统和VITEK11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结果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的标准判读。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否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感染率及感染部位

166例肾移植术后患者中存在感染80例,感染率为48.19%,其中37例患者培养出病原学依据。其中,单纯呼吸系统感染51例,占感染总数的63.75%;单纯泌尿系统感染17例,占21.25%;单纯消化系统感染7例,占感染总数的8.75%;单纯血液系统感染1例,占感染总数的1.25%;呼吸、泌尿系统感染2例,占2.50%;呼吸、消化系统感染1例,占1.25%;呼吸、血液系统感染1例,占感染总数的1.25%。

2.2病原菌种类及分布

10例患者拭子标本中共分离到31株细菌,多为痰培养检出细菌,血培养未检出;分离出的G+球菌、G-杆菌最多,其次是G+棒状杆菌。拭子检出病原菌菌种分布及标本来源,详见表1。

2.3细菌耐药率分析

分离出的11株大肠埃希氏菌对哌拉西林、氨曲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100%,对氨基糖苷类的环丙沙星、妥布霉素及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为81.82%~90.91%。分离出的4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为100%,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但标本量较小不能完全反应院内耐药的真实情况。详见表3。

3.讨论

肾移植术后患者为防止排斥反应而使用大剂量的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使机体抵抗力减低,为感染的高危人群,且各系统均可能会发生感染,导致细菌感染发生率高。目前,临床尚无特效方法防治,部分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减少免疫抑制剂和激素使用量,常导致患者体内的免疫力下降[3],使发生排斥反应的风险加大。

肾移植术后患者感染部位多以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为主,还易引起患者多部位的细菌感染,相关研究中表明[4],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最常见,尚未做病毒和寄生虫检测若包括后者则感染发生率会更高。真菌感染性疾病日益成为肾移植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使用强力免疫抑制剂,不合理应用抗生素、营养水平差、住院时间过长、白细胞减少、糖尿病、老年、移植前透析时间长[5]均是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本研究中检查细菌的耐药率高,而且呈现多重耐药现象。这可能与患者免疫力低下,长期大剂量广谱抗生素使用有关,导致容易菌群失调,二重感染。

因此,肾移植术后的患者应积极采集血液、各种分泌物等标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尽在发现病原菌、了解药敏情况,应用药物预防并治疗相应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及时拔除各种留置针、引流管、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症,尽量减少外源性感染的机会:上述措施有可能降低术后继发细菌感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移植患者术后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赖谋锋,欧阳爱军,段舟萍.肾移植术后感染分析及药物治疗[J].药品评价,2008,5(9):406-410.

[2]王伟,张国庆,傅小莉,等.肾移植术后感染细菌种类分布及其药敏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8,8(8):1435-1436.

[3]鲁春燕,刊淑娟.肾移植患者感染的病原学和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执业药师,2013,10(1):7-10.

[4]王晓玲,王莹莹.肾移植术后感染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研究[J].甘肃医药,2014,33(8):561-565.

[5]KCAbbot,IHypolite,RKPoropatich,HospitalzationsforfungalinfectionsafterrenaltransplantationintheUnitedStates[J].TransplantInfectiousDisease,2001,3(4):2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