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内科治疗朴钟源

/ 2

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内科治疗朴钟源

朴钟源

朴钟源(黑龙江省医院神经内科150036)

【中图分类号】R74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7-0177-02

三叉神经痛是面颊部三叉神经支配区内的一种特殊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三叉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临床上以原发性者占多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人群年发病率约为4.3/10万,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中枢神经病变”和“周围神经病变”的两种学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由于三叉神经节和后根手段邻近病变的侵犯所致,常见有脑桥小脑角占位性病变、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底肿瘤等。

1病因及病理

三叉神经痛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后者指有明确的病因,如脑桥小脑角肿瘤、半月神经节肿瘤、鼻咽癌、蛛网膜炎、多发性硬化等造成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的疼痛,这种疼痛常为持续性,且伴有三叉神经受损的客观体征,如角膜反射消失、面部痛觉减退等,以往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无明显病因,但随着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的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是由于邻近血管压迫了三叉神经根所致,导致神经纤维相互挤压,逐渐发生脱髓鞘改变,引起邻近纤维之间发生短路,使轻微刺激即可形成一系列冲动,通过短路传入中枢,引起剧痛,这种疼痛持续时间短暂,但反复发作,无任何阳性神经体征。有关三叉神经痛有病理变化,近年来研究多认为光镜下可见神经节内节细胞消失、炎性浸润、动脉粥样硬化及脱髓样改变。

2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发病起病者占70%~80%,女性为男性2~3倍。疼痛通常局限于三叉神经一或两支分支分布区,以第二或第三支最常受累,少于5%的患者可累及第一支。疼痛多为单侧性,不穿越中线累及另一侧面部。对于青年发病的累及双侧的三叉神经痛,应首先考虑中枢性因素如多发性硬化。

疼痛为阵发性,突然发生,没有预兆,呈电击样、针刺样、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痛,疼痛历时短暂,只数秒至1~2分钟即骤然停止。每次发作中均有数阵这样的剧痛,期间有短暂的间隙。严重者可伴有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患侧,称为痛性抽搐,可伴有面部发红、皮温增高、结膜充血、流泪、唾液分泌增多、鼻黏膜充血、流涕等。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病侧面部有敏感区,尤其是患侧的鼻翼、颊部、上唇、下唇、口角、眶下区、牙龈、舌等处,轻触上述部位可诱发疼痛闪电样发作,称为“扳机点”。洗脸、刷牙可诱发第二支疼痛发作,咀嚼、饮食、哈欠、大声说话等可诱发第三支发作。

病程可为周期性,每次发作期数日至数周,缓解期数日至数年不等。病的初期发作较少,随着病程的延长,发作次数逐渐增多,发作时间延长,间隙期缩短,很少能自愈。发作频繁者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饮食及营养。神经系统检查通常无阳性体征。

3治疗

3.1药物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首选药物治疗,但是非甾体消炎止痛药、吗啡等均不能达到止痛目的。抗癫痫药物治疗有效,有下列药物可供选用。

(1)抗痫药物:①卡马西平:常为首选,作用于网状结构-丘脑系统,可抑制三叉神经系统的病理性多神经元反射,70%~80%有效。初始剂量为100mg/d,2次/日,以后每天可增加100mg,最大剂量为1000~1200mg/d。副作用有头晕、嗜睡、乏力、恶心、呕吐、皮疹、偶有粒细胞减少、可逆性血小板减少,甚至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剥脱性皮炎和中毒性肝炎等。②苯妥因:初始剂量为100mg/d,2次日,如无效可每天增加50mg,最大剂量为600mg/d。因本品碱性强,可刺激胃部而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偶见眩晕、失眠、精神紧张,严重者可致精神错乱、皮疹、白细胞减少、肝损害、齿龈增生、骨质疏松及畸胎等。

(2)巴氯芬:通常被认为是γ-氨基丁酸受体激动剂,可缓解三叉神经痛的发作。成人起始剂量为5mg/d,3次/日,应逐渐增加剂量,每隔3日增服5mg,常用剂量30~40mg/d,最大剂量80mg/d。常见副作用为恶心、呕吐、嗜睡等。

(3)维生素B12:大剂量维生素B12可能有助于缓解疼痛,机制不明。剂量为100μg/d,肌肉注射,1次/日,可与抗癫痫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通常无副作用,偶有一过性头晕、皮疹、瘙痒、腹泻及过敏性哮喘,但发生率低。

3.2封闭疗法封闭治疗是用甘油或无水酒精封闭三叉神经分支或半月神经节,使之发生变性破坏,从而阻断其传导作用,注射后面部感觉减退,可获得止痛效果。

3.3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电凝疗法在CT导向将射频针经皮穿刺人半月神经节,用射频加热器加热选择性破坏节后无髓鞘的Aδ及C细纤维,疗效可达90%以上。此疗法可出现面部感觉异常、角膜炎、咀嚼无力、复视、带状疱疹等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佟幕谦,李江,汪铮.三叉神经痛脱髓鞘改变的电镜观察.口腔医学杂志,1995,15:113-114.

[2]翟正平,李桂芹,王大伟.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6例临床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汤建平,宁桂丽.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治[A].第二十三届航天医学年会暨第六届航天护理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