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炎患者的治疗分析

/ 2

牙龈炎患者的治疗分析

杨永忠

杨永忠(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人民医院625600)

【中图分类号】R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7-0154-02

牙龈炎是仅侵犯牙龈组织而未侵犯深层牙周组织的疾病,是牙周组织疾病的一个重要部分。牙龈炎不是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组疾病,包括菌斑性龈炎、青春期龈炎、妊娠期龈炎、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药物性牙龈肥大等,还需与非菌斑性牙龈病(如系统疾病在牙龈的表现,遗传性病变及病毒、真菌等引起的牙龈病等)相鉴别。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分析我院典型病例1例,患者,女性,20岁。主诉半年来牙龈刷牙时出血。

1.2现病史:半年前开始出现刷牙时牙刷上有血迹,自己观察发现牙龈有出血,用凉水漱口后血可止住。自认为可能是由于刷牙过于用力,因此刷牙时减轻用力,但刷牙时龈出血现象未消失,至今已持续半年余,且略有加重。每日刷牙1次,为晨起后刷牙。

1.3既往史:否认全身系统性疾病。全身健康。无药物过敏史。

1.4临床检查:全口牙牙石(+)~(++),以下前牙舌侧为多,牙面尤其是牙颈部有大量软垢,龈缘及龈乳头圆钝,轻度肿胀,色红,质软,病变仅局限于龈缘及龈乳头;牙周探诊深度达4mm,但未探及到釉牙骨质界,探诊后出血明显。

1.5诊断思路:该患者主诉和病史都显示,牙龈出血是在刷牙后出现,并无自发出血,因此属于刺激后出血,可初步排除有自发出血的疾病,如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白血病等血液疾病在牙龈的表现。从病史可知,牙龈出血后可止住,反映出患者并无凝血功能的问题,进一步排除凝血功能问题的疾病。从病史还可看出,患者刷牙力量减小后刷牙出血症状无改善,反而略有加重,提示牙龈出血并非为牙龈外伤所致,因刷牙轻,每日刷牙仅1次,菌斑清除效果可能更差,龈出血加重可能与菌斑刺激有关,初步提示可能是菌斑性龈炎。在临床检查中发现,患者口内的确有大量软垢、牙石这些局部刺激物,在接触刺激物的部位即龈缘和龈乳头部位有牙龈炎症的表现:龈缘及龈乳头圆钝,轻度肿胀,色红,质软。说明牙龈存在炎症,且牙龈炎症与菌斑刺激有关,进一步显示可能是菌斑性龈炎,但还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检查结果还显示,病变主要局限于龈缘和龈乳头,虽然有4mm的牙周袋,但无附着丧失,说明为假性牙周袋,病变未累及深层牙周组织,因此可排除牙周炎的诊断。根据该患者的年龄、病史和临床表现可排除青春期龈炎、妊娠期龈炎、坏死性龈炎、药物性龈增生等其他牙龈炎。根据上述分析,可以诊断为菌斑性龈炎。

2治疗过程及治疗效果

在诊断之后,对该患者进行了治疗。首先告知患者的病情,并告知导致疾病发生的病因因素是口腔卫生控制不佳,有牙石形成,并有菌斑堆积,从而导致的牙龈炎症,表现为牙龈出血。对患者进行了口腔卫生指导,并教会正确的刷牙方法——Bass刷牙法,建议每日刷牙2次,早晚各一次。然后进行龈上洁治术,清除牙石和菌斑。患者1周后复诊,诉牙龈刷牙时的出血症状已消失。检查见:下前牙舌侧颈部有很少量菌斑,其他部位的口腔卫生控制好,牙龈已变成粉红色,边缘锐,质韧,无水肿,可见点彩,探诊深度在1~3mm,探诊后仅下前牙舌侧部位点状出血,其他部位不出血。此时该患者仅下前牙舌侧因菌斑控制稍差而又轻微炎症,其他部位的牙龈炎症已得到控制,并恢复正常。此次复查对患者的处理是,清除下前牙舌侧的菌斑,强化了口腔卫生指导,结合患者疾病改善情况和现存的问题,进一步强调菌斑控制在疾病治疗、疗效维护和疾病预防中的作用,并具体指导下前牙舌侧颈部区域刷牙控制菌斑的方法,完成治疗。并告知要定期检查和定期洁治,每半年或每年1次,以预防牙龈炎的复发,维护牙周组织健康。

3讨论

牙龈炎是牙龈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其中主要是菌斑性龈炎,是慢性感染性疾病,炎症主要位于游离龈和龈乳头。以前曾被称为边缘性龈炎、慢性龈缘炎、慢性龈炎、单纯性龈炎等。1999年的牙周病国际新分类中被定义为菌斑性龈炎。另外,由于菌斑长期慢性刺激引起的牙龈慢性增生性炎症(以前被称作慢性增生性龈炎)也归类于此疾病。

菌斑性龈炎的患病非常广泛,世界各地区、各种族、各年龄段的人都可发生此病,患病率高。在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患病率在70%~90%左右,成人的患病率达70%以上。几乎每个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间段都可发生不同程度和范围的龈炎。

此病的诊断和治疗比较简单,预后良好。但此病的患病率高,治愈后若口腔卫生控制不好很容易复发,有一部分患者还可能发展为牙周炎,因此,预防牙龈炎的发生和复发非常重要。

此外,对菌斑性龈炎患者的另一个治疗原则是防止疾病复发。因此,除上述治疗外,在2个病例中都对患者进行了口腔卫生指导,教会患者控制菌斑的方法,使之能够持之以恒地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状况,并建议定期检查和定期洁治等维护治疗,每6个月~1年一次,这样才能防止疾病复发。

参考文献

[1]陆英群,朱红霞.牙龈冲洗器在口腔内手术后患者的临床应用[J].口腔医学,2010年10期.

[2]林雪芬,汲平.固定修复后牙周状况的监测方法[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8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