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张照霞

张照霞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教师进修学校,河南商丘4761000)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247-01

摘要:教育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职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忱;支持并鼓励学生有独特的想法和意见,肯定学生的独立思考行为;营造轻松愉快、平等民主、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思维灵活性,提高创新能力;加强对学生求优,尤其是求异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意志,重视个性发展等方面入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竞争本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也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谁拥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谁就能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而人的创新意识需要从学校,家庭做起,从各种教学环节做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就格外重要。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忱

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深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学生也同样,如果毫无兴趣,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进行思考,更不可能获得创新能力。只有学生兴趣被激起,学习积极主动,思维也随之展开,其创新意识才得以发掘。一位教师在教学《狐假虎威》中说道,“森林里的野猪啦、小鹿啦、黄羊啦、兔子啦,看见狐狸大摇大摆地走过来,跟往常不一样,都很纳闷”一句时,提出“狐狸‘往常’是怎么走路的?”老师启发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读课文开头“……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这时,学生恍然大悟,兴趣被激起,纷纷举手,都说狐狸往常走是“窜”,也是乘人不妨,一下子溜过去,它从老虎身边窜过,是怕被老虎逮住。这时老师问学生:“既然狐狸往常走路是‘窜’,这一回为什么‘跟往常不一样,而是大摇大摆’地走呢?”学生兴趣大增,回答:“狐狸走路跟‘往常’走路不一样,说明狐狸很狡猾,它装出管理百兽的架势,借老虎的威风想吓跑百兽。”这样,老师通过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随之展开,创新意识得以发掘。

二、肯定学生的独立思考行为

有位教师指导学生按照他的“范画”画小红花,一个学生在画好的红花上涂上许多黑点。面对脏兮兮的画面,老师批评了学生,其实这些黑点是学生想象中的蜜蜂采花蜜,可这位老师不知道,就是在这批评声中,一朵未来的艺术之花的萌芽枯萎了,也就是扼杀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当学生提出独特的想法,做出独特的行为时,教师不应该马上就判断其是非与正误,而应先给予支持与鼓励,肯定其态度与行为,不要求学生都用一个模式回答,教师应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潜能尽力发挥。当学生有独特想法或行为时,教师应尊重其选择,并鼓励其从事独立学习。这样不但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会触动其他学生也勇于独立思考、勇敢表达。

例如,上《丑小鸭》一课时,学生在自读中提出:只有鸭妈妈爱它,为什么它出走后,鸭妈妈不去找它?于是,同学们讨论,讨论后有三种答案:1.丑小鸭的妈妈去找过,但没找到;2.养鸭的小姑娘把鸭妈妈卖了或杀了;3.既然丑小鸭在家时,除妈妈外大家都不高兴,它自己也愉快,说不定它走后有好心人捡到它对它很好,它过得很高兴,这样大家都高兴,所以鸭妈妈没去找它。学生的答案都是经过认真动脑,而且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都应给予肯定。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三、营造轻松愉快、平等民主、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中学生以什么样的态度学习与老师给他们构建什么的课堂氛围有关。教师构建充满活力激情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种课堂里就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同时,活跃了课堂氛围,学生的思维也活起来了,创新精神随之也会培养起来。

比如,上《称象》一课时,针对大臣们提出的造称秤象的方法,学生对课文中有人提出的没有人能提秤展开讨论,有学生说,不需要提秤,找两块石头,石头中间能容下大象,然后用一根大棒穿中秤的绳子上,把大棒的两头放在两块大石头上,这不就不需要人去提了吗?这位教师鼓励学生在积极动脑相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他的这种想法提出质疑。有学生就问,怎样让大象离开地面呢?没有这样的大石头怎样办?大家积极想办法,整个课堂活了起来,在这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创新意识也培养起来了。

四、培养思维灵活性,提高创新能力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和推理,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直觉思维,它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方面,延伸于创新领域,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培养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找出与众不同的,最佳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落花生》一课赞扬花生默默无闻,埋入地里,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挂枝头,教师可让学生换个角度思维,赞扬石榴、桃子、苹果:石榴外表粗糙,果实却晶莹透明,不讲外表只求内里充实;桃子、苹果外表又好看,果肉又鲜美是表里如一的典型;桃子、石榴、苹果高挂枝头,招呼人们享受,愿意为人民服务,这些说法对理解作者要宣传的精神有利,文章并不是要批判落花生、石榴、桃子等孰好孰坏,这样换向思考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创新能力。

五、加强对学生求优,尤其是求异思维的训练

徐利汉教授提出:“详细说来,任何一位科学家的创造能力,可用如下公式来估计:创造能力=知识量×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就是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伸展扩散的一种思维能力。

比如,可对学生进行如下训练:说出“砖”的不同用途,学生的求异能力越强,说出的用途也就越多。有位求异思维能力强的学生说出了以下几种用途:1.可用来建筑;2.可用来压盖某物品;3.有时还可以当作粉笔;4.观看表演,当前边有人挡住视线,可以用砖当板凳用;5.当有狗追来时,可把砖扔出去抵挡。

教学《跳水》一文时,可提问学生:船长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得救,你能想出其他办法吗?学生思考广泛:在甲板上放上气垫子,让孩子往下跳;用一张捕鱼的大网接着跳下来的孩子,让水手们爬上去救孩子等等。这些想法都是求异,都表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分析了当时的条件和各种办法的后果,便会发现只有船长的办法最省时、高效、安全,由此体会到船长是一个沉着、冷静、机智、善于思考的人,这是求优,这个过程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创造性训练的空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六、培养学生意志,重视个性发展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讲过,创造是一种细致,顽强而富有灵感的活动,要求创造者全身心的高度投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因此,培养学生的意志也就为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心理保障。

个性是一个内在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决定人以环境顺应的独特性,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个性和环境相互相用的结果,处于同一环境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是由他们不同的个性决定的,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在各种心理特点上的结合是一样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就形成了差异。要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以平等、博爱、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发展,尊重学生个性的教育环境,是挖掘学生创新意识的最重要的客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