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9
/ 2

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经验

艾秀仙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选取74例非手术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取常规护理的33例,采取辅助护理方式的41例。结果:辅助护理组的患者,治疗效果和好转情况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数据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护理过程中,采用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等护理方式辅助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经验;总结分析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至深静脉出现血液凝结的情况,会引起下肢水肿、皮炎等继发症,属于常见疾病。病症多数源于长期卧床,导致血液流通出现障碍,病情严重的可能致使残疾,具有很大的危害。及时对患者进行护理治疗,恢复患者静脉功能,对患者后续恢复有重要意义[1]。本次研究就患者过往病历进行综合分析,回顾性探讨下肢深静脉患者护理过程中需要加强的方面,并作出总结,为病症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材料,报告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理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资料,经过初步筛选,排除了存在无关因素影响的患者资料,选取7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资料患者进行研究,研究过程在充分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开展。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1例,年龄在37-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57±14.73)岁。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常规护理组33例,辅助护理组41例。常规组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在38-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17±13.46)岁。观察组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在37-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13±14.82)岁。两组患者基本临床信息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常规护理组采取一般护理方式,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随时观察患者情况,注意保持室内温度在25℃左右的适宜温度,指导患者进行日常活动。

辅助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的基础上,加入了其他护理方式进行辅助护理,综合分析后,内容如下:

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此前多数已经经过长期治疗,心理状态较之其他患者要脆弱得多,很容易有沮丧、绝望等心理,在负面情绪的作用下,极有可能加重病情。因此护理人员要尽量了解患者心理环境,针对负面情绪做出调控,力求消除其负面情绪。此外要为患者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告知负面情绪可能导致病情加重,以此来促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配合。同时,护理人员要有足够耐心,患者提出的问题都要做出相应解答,避免患者有逆反心理。

②饮食护理:针对患者的饮食内容要进行调控,加强对患者家属的饮食指导。饮食内容以清淡、易吸收、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食物为主,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减少高脂、高油腻食物的摄入,还要忌食刺激性食物。

③运动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是源于卧床时间过长,因此要加强日常的锻炼,初始阶段可以通过按摩推拿的方式促进患者腿部血液循环,当患者身体状况允许时,根据其身体指标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护理人员要从旁协助并指导,让患者以正确的方式进行运动。运动要逐渐改动,患者不得私自增加运动量,必须由护理人员指导。当患者可以下床活动时,要鼓励其下床活动,但需要做好防护工作,避免造成损伤。

④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要予以生活指导,避免患者因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病症复发,饮食内容还是按照治疗期间的标准,日常活动要稳定均衡,不得有大量运动,同时要注意禁烟,香烟中的尼古丁会诱导筋脉收缩,可能导致病症复发。

1.3疗效标准

根据患者病症恢复资料,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好转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代入SPSS20.0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两组数据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分析统计信息,信息表明辅助护理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治疗效率较高,数据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信息见表1。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症,长期卧床的患者具有较高发病率,患者患病后会出现肢体肿胀、血栓凝结部位会有压痛感,但是也有特异性,某些患者不会有明显表征,需要通过图像检查来判定病情[2]。病症的治疗可以通过抗凝疗法、溶栓治疗等完成,但是由于患者多是长期卧病在床,消极情绪较多,对医护人员的配合度不高,极大程度影响了具体治疗措施的实施,而且还会影响后续恢复过程,降低恢复率,因此对患者进行护理尤为重要[3]。

常规的护理方式缺乏针对性,仅仅是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以日常饮食调控,对患者心理情况了解不够,患者负面情绪较多,不能配合治疗,对出院后的恢复过程也不能起到帮助作用[4]。辅助护理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入其他辅助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特别是注重对患者心理的调控,以此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配合度,为其树立恢复健康的信心,提高治疗过程的效果。此外加入饮食干预和运动护理的方式,能够使患者以健康的生活状态接受治疗,对患者出院后的恢复也有很多帮助[5]。

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等方式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并且患者恢复情况较好。

综上所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护理过程中,采取辅助护理方式,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俞斌,季英,禹宝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7,32(1):109-111,共3页.

[2]廉应涛,何川,余追,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变化及在抗凝治疗中的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9):10-13.

[3]曾维佳,张旭胜.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2):205-207.

[4]顾正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的护理[J].当代临床医刊,2017,30(5):3452-3453.

[5]吴文洁,史瑞芬,梁琪玲,等.患者血栓风险评估效果探讨及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体会[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2018,18(5):126-128+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