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水资源现状和保护措施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3

对我国水资源现状和保护措施的思考

周勇

周勇中共大姚县委党校

水是生命的源泉,它滋润了万物、哺育了生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就有70%是被水覆盖着,而其中97%为海水,与我们平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只占3%,而淡水中又有78%为冰川淡水,目前还很难利用。因此,人类所能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再加上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浪费、用水效率低等严重问题,使人们日益感觉到“水危机”的不断逼近。为了避免“水危机”,我们必须正视水资源的严峻问题,保护好水资源。

一我国水资源现状

1.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地区分布不均

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目前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约为日本的1/2,美国1/4,俄罗斯的1/12。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我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北方许多大中城市因缺水造成工厂停产或限产,损失的年产值达1200亿元,南方一些城市也陆续出现水荒。

2.水环境污染、破坏严重,可用水源减少

(1)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第一二三产业(化工、医药、造纸、冶金、食品加工等)的“三废”和人们生活排放的污水垃圾的大量增加,使自然生态环境、水环境日趋恶化。据了解,全国每年直接排入江河的废水达360亿吨,50%的水源因污染不能饮用;全国2/3的河流污染,七大水系中黄河、松花江、辽河三大流域污染严重;四大海区中渤海、东海污染严重。全国七大江河水系及太湖、滇池和巢湖中,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的河段只有36.9%;水质为四类、五类的河段达63.1%,其中劣五类水质达到37.7%;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为中度污染;75%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一些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

(2)饮用水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目前,全国尚有3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一些城市的饮用水问题比较突出,饮用水水源地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超标,其中包括致癌、致畸、致突变的有机污染物。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呈现出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的趋势。水污染不仅加剧了水资源短缺,而且直接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和人民的健康,影响到工农业生产和农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成为不亚于洪灾、旱灾甚至更为严重的灾害。

3.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

(1)用水效率低。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2.5倍。

(2)工业用水也是如此。一方面工业用水增长较快,另一方面工业用水效率却很低,目前,我国工业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

4.水的生态环境恶化

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8%,造成江河湖库淤积和北方河流干枯断流情况越来越严重。黄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年年断流。此外,还存在湖泊萎缩、草原退化、土地沙化、湿地干涸、灌区次生盐渍化、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量开采等问题,造成局部地区水环境恶化,生态失衡。水在哺育生灵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灾害,水灾、旱灾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给予极大的挑战。全国约有10%的土地受洪水威胁,特别是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及滨海地区,水灾害频繁发生。因为洪灾,全国年均经济损失1100多亿元,每年受灾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同时,我国旱灾也比较严重。据分析统计,现在全国每年缺水总量为300~400亿立方米,许多地区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超采地下水和挤占生态用水现象越来越突出。每年造成成千上万人饮水困难,其直接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客观上的原因

如干旱缺水,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等问题是中国的自然、地理、气象等多方面客观条件造成的,可以说,这是“天之禀赋”。这些问题,就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看,能力还非常有限,只能是熟悉它、适应它,在此基础上适当改造它。

2.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和经济发展方式上的原因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节约保护的意识淡薄,没有树立起珍惜水、爱惜水的社会风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迅速增加,人口也在快速增加,在人口和经济总量都有大量增加,而水资源总量大体不变的情况下,只有用先进的、科学的、节约的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使它们相适应。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问题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在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一些水资源匮乏地区盲目建设大都市和城市群,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的产业和高耗水种植业。工业的结构性污染突出,技术装备和工艺落后,经营管理粗放,物耗大,污染物排放水平居高不下。城市和工业废污水处理率较低,由于政策和投入不到位、管网不配套等原因,全国大部分城市兴建的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转。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发展观以及干部考核制度存在一些缺陷,有些政府官员,把经济的发展,错误地理解为是单一的GDP的发展;把GDP的增长,看做是自己官职升迁的捷径;一些地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水资源条件。这样的观念,使他们发展经济就会产生短期行为,用他们习以为常的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眼前的业绩,在资源的利用上大手大脚,甚至为了取得一时的经济增长,不惜以牺牲污染环境为代价,将成千上万吨有害物质排泄到江河湖海中。

3.体制上的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的管理,基本上还是单一的,依靠以行政为主导的管理模式,供水和污水处理的主体,绝大多数还是靠国家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水价等促进水资源节约保护的经济手段没有形成,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没有节约保护的内在动力,公众没有参与到水资源管理中来,使得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

三保护水资源的对策思考

1.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生态水利

水是有限的重要自然资源,从多年的实践中,人们已逐步认识到水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水不仅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以环境换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路是行不通的,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忧患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条件、环境状况相适应。生态水利是按照生态平衡的要求,把人和水体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要素来考虑,照顾到人和自然的共同需求,通过建立有利于促进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调度管理的运行机制,达到改善优化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生态水利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是对传统治水模式的革命,因此,须转变水资源保护的思路,把水利发展方向定位在生态水利上。

2.建设节水型社会

(1)增强全民爱水、节水、保护水环境的观念。要构建一个节约型的社会,除了要有一个节约型的社会机制外,构建起一个节约型的社会观念至关重要;要通过各种渠道全方位宣传科学用水、节约用水、节约能源;要把节能、节水的宣传教育当做提高全民素质和创建和谐文明社会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多方位、多渠道、多层次抓科技节能、节水、用水、管水与保护生存环境的宣传教育。要提高全社会对水资源的危机感和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认识到节水的重要性、紧迫性。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2)落实各项节水工作。农业是用水大户,我国的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3.4%,主要消耗于灌溉、工业及城镇生活用水是新增用水的大头,因此,在农业、工业和城镇要大力开展节水工作。城镇节约用水方面,加强生活用水管理,使居民用水管理具体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最终达到节约用水。农业用水方面,大力发展各种节水灌溉技术,改变农村落后的漫灌、浇灌为喷灌、滴灌;研究节水灌溉制度,重视农田灌溉水的管理,提高水的利用率,降低单位面积用水量。在农村,特别是缺水少雨地区应广泛推行房前、屋后、田间修建集雨水池,努力提高天然水利用率,减少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在渔业养殖中,采用倒池增氧技术或原池喷射增氧技术,可节约养鱼用水量。工业用水方面,制订合理的用水定额,推广节水工艺,降低水耗,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工业产品单位水量。

3.加大治理污水力度,保护好水资源,控制污染是关键

(1)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为了控制水污染的发展,工业企业还必须积极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排泄必须单独处理或预处理。随着工业布局、城市布局的调整和城市下水道管网的建设与完善,可逐步实现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使城市污水处理与工业永治理结合起来。

(2)产业结构调整。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是有限的,合理的工业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自然能力,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起到发展经济,控制污染的作用。关、停、并、转那些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价高的企业,在重点流域和地区,实行最严格的排污总量控制措施,逐年削减排污总量,不断提高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水平。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工业企业实行达标排放。同时要对耗水大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要走节水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农村生活源、农业面源、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的污染。要解决面源污染比工业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难度更大,需要通过综合防治和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等措施进行控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施用量,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改水改厕,加快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开展示范工程建设。

4.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规划

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按照水与人口、经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搞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总体规划与实施,实现对各用水部门和用水户进行优化配置和合理供水。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在开发上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在利用上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水资源在整体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指导、约束和限制有关用水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区域布局。尤其在干旱、半干旱缺水地区,必须以水资源配置为依据,制订产业结构布局和土地资源的开发规模。比如将华北缺水与黄河断流问题结合起来,在大力开展节约用水,充分合理利用本地区水资源,充分提高水利用率的基础上,统筹考虑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水资源的合理配置,适时进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5.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大江大河大湖坚持“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方针,实行综合治理,通过堤防建设、河道整治、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等措施,形成综合防洪体系。随着供水规模的扩大和用水量的增加,多水源、多部门的用水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发挥水利部门水量水质同步监测、统一管理的优势,既要有统一的综合管理,又要有统一的分区、分级管理,重点是加强立法工作,依法管水、用水和保护水;将粗放型水管理向集约型转变;将公益型发展模式向市场效益型转化。加强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实行地下水有序、合理、可持续利用的管理模式。只有管好、用好、保护好有限的水资源,才能解决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

6.依法治理、加大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力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影响,致使水资源和水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以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的原则,全面深化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工作;要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全面贯彻实施《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渔业法》及地方性水法律法规,严厉打击各种水事违法行为;要按《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认真开展涉水的行政审批项目的清理,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水利建设和管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