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药文化事业传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论中医药文化事业传承

姜聚昌

宝丰县中医院河南平顶山467400

摘要:中医药既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医学领域取得的伟大创造成果,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历史遗留给今天的重要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事业,传承

结合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特征,中医药文化事业的传承质量与高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宽度与广度。传承中医药文化事业,不可固步自封、纸上谈兵,需适应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多媒体平台的传承“新途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一、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一)济世救人的朴素理念

中医强调“医者仁心”,中医药文化中并不强调医生的“职业属性”,而是强调“救死扶伤”的天职价值赋予,一方面,中医强调“以人为本”,采取“望闻问切”,从简便廉验入手,减少病患的经济负担,同时“中医药”是纯粹的天然药物,药食同源,副作用低。另一方面,中医药文化注重“医德”的培养,医术乃是“仁术”,医者应“妙手仁心”,这种朴素理念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不谋而合。

(二)防范未然的医学思想

中医药文化倡导“防范未然”。我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类似的观点在其他古代医学著作中广泛认同,这一观点阐述了中医药文化的基本原则——防范于未然。由此,中医药文化的价值也从“医学价值”层次上升至“社会价值”层次,从“健康源头”出发,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质,降低医疗成本,提供了长效性的解决途径。

(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

中医药文化体现“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从平衡角度来说,中医药文化发展中提出了“阴阳平衡”的辩证关系,以儒家为基础突出“乾阳刚建”、“自强不息”,是以谓之“阳”,以道家为基础突出“无为而治”、“致虚守静”,是以谓之“阴”;阴阳平衡则人的身体健康。中医药学围绕着“平衡”,提供多样化的治理手段和调理途径,并展示出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度依赖。

二、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鲁迅曾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关于中医药文化“去留之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曲折也有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存在“抵制中医”的声音。原因有两个:其一,文化自身的劣根性,任何一种文化都具有“重异轻同”的畸源,这源于一种文化形态下长期存在的不良要素放大、而优势力量发展缓慢所致。其二,近代以来中国文化自卑。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量丧失、消解,一些人甚至将当今所取得的成就完全归功于学习西方。

当今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的重要命题,客观上强调我们要积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不断地从外部吸收、转化,促使国家的、民族的文化内核更加坚固丰富。因此,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内容,开拓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渠道,从而产生更强大的文化辐射力。

三、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途径

中医药文化传承的途径有很多,笔者提出在中医药文化展演中的途径探索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中医药文化馆。“文化馆”可以提供一个中医药文化稳定性、常态性的传承途径,同时也满足了文化挖掘、丰富和传播需求。同时,“文化馆”在形态上是一个组织结构,这有利于与其他社会机构形成合作关系,进而产生文化联动效应。例如,以“养生茶”为主线的中医药文化馆项目中,就能够与“茶文化”相融合,以“养生茶”为媒介,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实践力。

(二)开展中医药文化汇演活动。当前,各地广泛开展中医文化继承活动,对于中医药文化的挖掘力度还不足,包括一些老字号中医企业。中医药文化不仅是医学内容、药学知识,要突出文化属性,就应该对一些文化要素进行还原。“天地君亲师”,如“拜师仪式”,体现“尊师重道”。此外,如“采药”小品、“太极拳”表演、中华养生歌谣、洗手舞、脉决歌演出等,都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弘扬,在医院应该长期传承下去。

(三)基于医院日常工作创作剧本。在互联网技术构建的“媒体融合”时代,为文化传播开辟了更为便捷的渠道,医院可抽出专人或外包的方式创作剧本,以日常工作内容进行场景还原,突出中医药文化的相关内容,通过网络媒体渠道传播。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它也是世界古代医学界创造的一朵奇葩。恰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当前积极探索中医药文化事业的传承途径,正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和坚守。

参考文献:

[1]吴帆.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特色校园文化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1):119-121.

[2]刘新鸥,申俊龙,沈永健.中医药文化传播现状及传播模式分析[J].中医杂志,2016,57(10):811-814.

[3]孙建中.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医学报,2014,29(10):1457-1458.

[4]文庠,吴勉华.传承中医文化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18):6-8.

[5]胡真,王华.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与外延[J].中医杂志,2013,54(03):19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