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阑尾切除术后临床治愈1例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阑尾切除术后临床治愈1例报告

时艳杰刘岩

时艳杰刘岩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0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辽宁沈阳100032)

【中图分类号】R5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9-0360-02

【摘要】目的血小板减少症一直以来作为外科手术的禁忌症,外科医生不仅仅担心术中止血困难,更担心术后切口不愈合。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一直以来是血液病研究者值得关注的问题,但是仍有许多原发性血小板减少者病因不明确。近期我院原发性血小板减少阑尾切除术后临床治愈一例。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阑尾炎阑尾切除术细菌感染

【Abstract】Thrombocytopeniaisthecontraindicationtosurgicalinterventionallthetime,thesurgeonnotonlyworryaboutthedifficultyofIntraoperativehemostasis,butaslothePostoperativewoundhealing.thePathogenyofIdiopathicthrombcytopenicpurpuraistheworthyofattiontoblooddiseaseresearch,buttherearesomanysuffereswhodon’tkonwthePathogenyofIdiopathicthrombcytopenicpurpura.RecentlywecureacasereportofIdiopathicthrombcytopenicpurpurasuccessfullybymeamsofAppendectomy

【keyword】thrombocytopeniaappendicitisappendectomyBacterialinfections

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是最多见的急腹症。Fitz(1886)首先正确的描述本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病理所见[1],随着外科技术、医疗水平等方面的进步,绝大多数的病人能够早期就医、早期确诊、早期手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血小板减少症一般是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减少症)或功能减退(血小板功能不全)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血小板的减少对于外科手术而言却是相对禁忌症,术中难以止血以及术后切口不愈合都是作为外科医生面临的问题。我院成功为一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实施阑尾切除术,并且术后患者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成功治愈了该患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1病历摘要

某女,13岁,既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多年,同时伴有阑尾炎病史多年,多次因阑尾炎急性发作就诊,皆因血小板低手术风险大进行非手术治疗。2009年10月3日就诊于我院,以“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诊断收入院。入院时腹痛剧烈,伴有低热,无任何明显自发性出血迹象,查血常规:WBC10.04×109,NE%80.4%,PLT:55×109。决定行阑尾切除术。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无大量出血,止血确切。术后抗生素控制感染,患者恢复良好。术后第3天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均提示恢复正常,术后第5天、第7天再次复查血常规,血小板均在正常值范围,无任何自发出血迹象,提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治愈。随访3年,定期复查血常规,血小板均在正常值范围,临床治愈。

2讨论

2.1该患儿既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与阑尾炎病史获得先后不详,是否因阑尾炎急性发作导致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及家属方面无法提供准确信息,血小板减少症病因一直未明确,阑尾切除术后血小板减少症未再次发作,追踪随访3年,相关检验值均正常,属临床治愈。

2.2该患儿入院时,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诊断明确,具备外科手术指征。虽然患者既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史,但患者入院时化验检查提示:PLT:55×109,患者无自发性出血迹象,经血液科、麻醉科会诊,决定手术,术中备血小板10万u以防术中出现出血不止。手术过程顺利,术中无大量出血,术中及术后患儿无自发性出血迹象,术后切口愈合良好,遂未输注血小板。

2.3多数慢性阑尾炎由急性阑尾炎转变而来,少数也可开始即呈现慢性过程主要病变为阑尾壁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及慢性炎性细胞浸润[2]474。黏膜层和浆肌层可见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细胞浸润为主,替代急性炎症时的多形白细胞[2]474。本例属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期。阑尾管腔狭窄是最常见的病因,由于阑尾管腔阻塞,细菌繁殖,分泌外毒素和内毒素,损伤黏膜上皮并使黏膜形成溃疡,细菌穿过溃疡的黏膜进入阑尾肌层。致病菌多为肠道内的各种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3]467。

2.4急性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与多种病毒感染密切相关,通常在感染后2~21天发病[4]2590。常见于儿童,病程多为自限性,80%以上可自行缓解,平均病程4~6周,少数迁延半年或数年以上转为慢性[4]2590。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尚不明确,近年来有研究提示部分患者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存在一定关系[4]2590。

2.5感染与血小板关系一般认为感染是导致血小板增加的常见原因,感染也可致血小板减少,主要是病毒感染,当然严重的细菌感染导致DIC[5]278时也可致血小板减少。除此之外,细菌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临床上并不多见[5]278。本例有慢性阑尾炎病史,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及细菌感染,并能排除DIC,同时又明显不同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皮肤黏膜出血不明显,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无成熟障碍,感染得到控制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无需糖皮质激素治疗。

2.6本例血小板减少机制尚不明确,依据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无成熟障碍以及抗感染治疗有效,推测长期慢性炎症可能使机体的细胞因子网络发生变化,产生免疫失耐受并激活B淋巴细胞,大量的B淋巴细胞积累于体内,导致血小板持续破坏,最终导致血小板减少[6]。

2.7细菌感染导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⑴细菌及其代谢产物致敏血小板或血中抗血小板抗体水平升高引起血小板破坏过多有关。⑵细菌内毒素通过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直接损害,使血小板的迫害增多。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67.

[2]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74.

[3]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590.

[4]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78.

[5]侯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血液病学2008,2008(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