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性护理干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性护理干预研究

陈凤

陈凤(福州市第二医院心内科350007)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7-0315-02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预防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选择90例使用胺碘酮的患者,随机分成芦荟组、热敷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热敷组采用湿热敷法,芦荟组采用新鲜芦荟叶外敷法,对照组为空白对照组,比较三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及疼痛的程度。结果芦荟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热敷组与对照组(P<0.05);热敷组和对照组静脉炎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芦荟组与热敷组输液时局部疼痛程度均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局部湿热敷一定程度上可减轻疼痛,芦荟外敷能有效减轻输注胺碘酮时的疼痛及预防静脉炎。

【关键词】胺碘酮静脉炎疼痛护理

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主要用于心肌梗死后和心率衰竭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治疗和心房颤动复律及复律成功后的预防复发[1]。其静脉制剂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内科,但胺碘酮对血管刺激性大,通过外周静脉途径给药,易引起浅表静脉炎[2],不仅增加了护理工作量,也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和经济负担。为寻求适宜的预防性护理方法,本研究自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在某医院心内科对使用胺碘酮注射的患者采用不同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方法,并评价其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在某医院心内科需要静脉注射胺碘酮的住院患者共90例。入选条件:①胺碘酮静脉输液≥24h;②胺碘酮使用累积量≥0.8g;③输液在上肢前臂表浅静脉;④神志清楚,思维表达正常。其中男性47例女性43例,年龄40~85岁。根据入院时间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热敷组、芦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人。三组患者年龄、胺碘酮使用时间、药物累积剂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用药方法在使用胺碘酮前医生均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胺碘酮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并签署同意书。胺碘酮的操作流程为先用生理盐水20ml建立静脉通路,再静脉注射胺碘酮,静脉注射完毕后,立即用生理盐水20ml快速推注,然后遵医嘱维持静脉泵入。盐酸胺碘酮注射液规格为3ml:150mg/支。三组均采用BD公司生产的24G留置针建立单独的一条静脉通路。穿刺部位均选择上肢前臂表浅静脉,即弹性好,暴露明显,无破损,无感染,易固定的部位进行。记录每位患者使用胺碘酮的时间及累积用药量。

1.2.2干预方法

热敷组:在静脉注射胺碘酮的同时,用小毛巾在60℃左右热水中浸湿,拧干以不滴液为宜,沿静脉穿刺点向心端2~3cm处使用小毛巾湿热敷15~20分钟,用药期间每天热敷3~4次直至胺碘酮注射使用结束。

芦荟组:在静脉注射胺碘酮的同时,沿静脉穿刺点向心端2~3cm处使用新鲜芦荟叶外敷。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把新鲜芦荟叶洗干净,剔除周围的小刺,再将芦荟叶片冠状面对剖,取长约10cm左右的叶片沿静脉走向将内面层外敷在穿刺点上方皮肤上,并且用保鲜膜固定。用药期间每天应用芦荟叶片外敷3~4次。

对照组:按无菌操作的原则进行常规静脉穿刺后,应用胺碘酮注射液,未采取其他预防性护理干预。

1.3评价标准

①静脉输液时穿刺部位及沿静脉走向部位的局部疼痛感。使用数字评分:由一条10cm的直线组成,左端表示不痛,右端表示剧痛[3],患者将自己感受的疼痛强度标记在直线上。②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分级标准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进行分级[4]。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检验和轶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静脉输液时局部疼痛程度比较见表1

芦荟组、热敷组、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10.0%、43.0%、46.0%。三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有显著差异,芦荟组显著低于热敷组与对照组(p<0.05)。

3讨论

静脉炎的发生率与所用的药物的PH值、渗透压、药物浓度和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有关[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局部湿热敷对胺碘酮引起的局部疼痛有一定效果,但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未起到预防作用。未见文献报道湿热敷能够预防胺碘酮引起静脉炎。湿热敷局部止痛疗效短暂,使用过程容易浸湿患者衣物,特别在冬季,其局部温度很难控制,频繁多次的更换,增加了护士和家属的工作量。

本研究发现外敷新鲜芦荟叶对预防胺碘酮引起的疼痛及静脉炎效果显著,与胡华莉[6]的研究结果一致。芦荟含有多种有效成分,芦荟汁有很强的渗透力,促进血液循环,扩张毛细血管。芦荟中的活性水及芦荟素能软化血管,恢复血管弹性,其成分中的羟基肽酶有极好的镇痛作用,芦荟中的鸟鲁新对受损的细胞组织有较强的修复作用,芦荟汁可以渗透皮肤发挥抗感染止痛的功能[6]。此外,芦荟叶取材广泛,一年四季均可获得,对人体无任何不良反应。芦荟叶外敷方法简单实用,患者及家属乐于接受,同时也提高了基础护理的质量,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湿热敷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局部疼痛,但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未起到预防作用。外敷新鲜芦荟叶能够有效减轻局部疼痛,并且能有效预防胺碘酮注射液所致静脉炎,降低静脉炎发生率。但芦荟组仍有静脉炎发生,可否采用湿热敷与芦荟联合护理干预的手段预防胺碘酮所引起的静脉炎,值得今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失常应用指南工作组.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应用指南(2008)[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8,36(9):769.

[2]李琪.大剂量应用胺碘酮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8,4(5):53.

[3]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3-257,322-326,445.

[4]赵慧华,徐峳萍,张新萍,等.西米替丁与地塞米松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实验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8,,23(17):1-4.

[5]毛俊嬛,谢强,王丽玉,等.不同护理方法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3):2329.

[6]胡华莉,曹梅生,王文娟,等.芦荟外敷预防化疗性静脉炎的临床研究[J].护理学杂志,2006,,2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