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脱贫谈高校帮困育人工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1

从心理脱贫谈高校帮困育人工程

陈盛

陈盛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201701)

摘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校的扩招和学费的增加,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国高校普遍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来资助在校贫困大学生。本文就从贫困生的心理贫困谈起,探讨如何完善目前高校的帮困育人工程。

关键词:高校帮困;心理脱贫;贫困生

当前,高校学生中的贫困生已经占到相当的比例,学校本着不让一个贫困生辍学的理念,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奖、勤、助、贷、补”帮困体系。然而在帮助在校贫困生物质脱贫的同时,却往往忽略了对他们在思想、人格、心理等方面的关注、教育和帮助。

一、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高校的贫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应对经济贫困的压力同时,产生了认知、情绪、意志行动等心理活动方面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学习效率的降低等各种负性变化。具体表现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学习方面。由于贫困生大多来自经济不发达地区,实际存在的城乡差距,导致了许多农村或者偏远城镇没有较优越的教育条件,学校里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学习成绩。但是在当今的高校,成绩已经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特长、社会活动、人际关系等等均能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贫困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不能获得较高的社会评价,从而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失衡表现。

2.人际关系方面。对于贫困生而言,学费的压力,大城市高昂生活费的压力,已经使他们内心感到焦虑和不安。而在正常学习的同时,他们又需要分出一部分时间参与勤工助学以缓解他们的生存压力。他们往往不能像普通同学那样参与一些需要自己承担费用的集体活动,他们的日常活动和生活游离于校园主流群体之外。

3.心理健康方面。从贫困的地区到繁华的大都市,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造就了贫困大学生的“文化震惊”,许多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和景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解决方法

1.物质脱贫是心理脱贫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贫困生来说,导致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上的贫困。因此,在对其心理上进行疏导之前,首先应该切实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加大对他们的资助力度,完善高校“奖、勤、助、贷、补”的资助体系,均衡国家、社会、学校三方面的投入,能部分保障贫困学生的日常生活所需。

2.在日常教育中重视心理脱贫工作。由于多数的贫困生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内心比较压抑和自闭,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又比较强,这就特别需要学校,尤其是辅导员老师多多主动地了解和关心他们,建立起贫困特群学生档案,通过定期谈话、向周围同学了解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在勤工助学中融入自立自强教育。高校勤工助学是学生通过劳动获得相应报酬,来缓解自身经济困难的途径之一。然而校园里的勤工助学岗位往往集中在学生人员密集的场所,如食堂、宿舍、图书馆等,服务性岗位居多,有些自尊心较强且敏感的贫困生往往因为觉得低人一等而拒绝参与勤工助学。这就需要高校相关工作部门对贫困生进行自立自强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感觉到校园和同伴的温暖,让他们正视现状,转变观念,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每一项挑战。

4.在国家助学贷款中融入诚信教育。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已在全国各大高校全面开展。国家助学贷款是以贫困生的个人信用为基础的一项个人信贷投资,贫困生可以选择在生源地或高校所在地申请,于毕业两年后开始计算利息,两年内还款免息。这项举措目前已经成为贫困生解决学费问题的主要途径。

5.营造和谐校园环境。目前贫困生们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消极思想,既有贫困生本身性格上的原因,也有校园里其他学生对他们的异样态度和缺乏认同感的原因存在。目前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拜金主义、物质化,且攀比现象严重,这就需要高校对于部分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开展艰苦朴素方面的教育,对盲目炫耀或者个别消费水平与家庭实际情况不符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同时鼓励非贫困生对于同班同宿舍的贫困学生给予主动的关怀和鼓励。辅导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主动创造机会拉近班级不同家庭背景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起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氛围。

高校帮困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心理脱贫则是帮困工作的重点之一。只有让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自力更生创造物质条件的同时,也能自立、自强、自信,并且能够做到热爱社会、热爱同学、热爱生活,那么高校的帮困工作才算做到了实处,才真正达到了育人成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根寿.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成因及对策[J].前沿.2005,(10).

[2]马建华.王勇胜.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7,(19).

[3]程莹.新时期高校帮困育人模式实效性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

[4]袁晓东,戚凤芝.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励志工作的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