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31例

/ 1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31例

占春平

占春平(湖北省麻城市木子店中心卫生院湖北麻城438321)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7-0183-01

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之一。目前其治疗方法甚多,但疗程长,远期疗效不稳定,治后易反复发作。而穴位埋线则因见效快,疗效确切,简便实用,且无毒副作用而渐受患者欢迎。现仅就其近年来运用埋线所治疗的资料较为完整的31例病例作如下报告。

1一般资料

本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34~56岁之间,病程最短者1年,最长20年。31例中有27例经胃镜确诊,4例作X线钡餐检查确诊。其中l7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占54.8%;14例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球炎,占45.2%。且均曾接受中西药治疗后疗效不明显而来就诊。

2治疗方法

2.1选穴双侧脾俞透胃俞,双侧足三里。

2.2操作先令患者俯卧位,标定脾俞穴,用碘酊及酒精严格消毒后,戴上消毒手套,用0.2%的利多卡因作穴位局部浸润麻醉。然后剪取0~1号络制羊肠线3cm,用小镊子将其穿入制作好的9号腰椎穿刺针管中。再作垂直快速进针,当针尖达皮下组织及背阔肌之间时,迅速调整针尖方向,以15度角向下透刺胃俞穴,当针达胃俞穴时寻找强烈针感向上腹部放射后,缓慢退针,边退边推针芯,回至脾俞穴后拔针,用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再作胶布固定。完后令其仰卧,行双侧足三里埋线,操作同上。

2.3疗程埋1次即为1疗程,一般15天左右行第2个疗程,多数病例埋1~3次即可,多者埋6次。

3疗效分析

3.1疗效标准痊愈:埋线后停服一切药物,其症状体征消失,经胃镜或X线钡餐复查见胃内阳性体征消失,观察半年内未见复发者;显效:行埋线停药后,其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胃镜或X线钡餐见胃内阳性体征明显减少,或诸症消失但易复发者;有效:经治疗后,诸症有所减轻,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胃内阳性体征有所控制者;无效:经治后诸症及其阳性体症无改变,其他检查无任何变化者。

3.2治疗结果本组31例患者中,埋线1~3次者25例,有5例行第4次埋线,1例埋线6次。其中痊愈22例,占70.9%;显效7例,占22.6%;有效2例,占6.5%。有效率100%。

4讨论

脾俞、胃俞分别是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背俞穴,与脾胃脏腑之气直接相通,关系极为密切。张介宾曾于《类经》中说:“十二俞……皆通于脏气。”而脾俞乃脾气传输之所,气血生化之源,具有除水湿,助运化,补脾阳,益营血之作用。胃俞则为胃气转输之所,有振奋胃阳,健脾和胃,化湿消滞的功能。两穴相须合用,则能更好地调节脏腑气血,促使阴阳平衡协调。足三里系足阳明胃经的合穴,根据《内经》“合治内府”及“上病下取”的治疗原则,配用其则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健脾胃。

埋线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疗法,其机理为多种刺激同时发挥作用,形成一种复杂的持久而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一部分经传入神经到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后内传脏腑起调节作用,另一部分经脊髓后角上传大脑皮层,加强中枢对病理刺激传入兴奋的干扰、抑制和替代,再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来调整脏器机能状态,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提高免疫防御能力,促进病愈。肠线入穴后还能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促进病灶部位血管床增加,血流量增大,血管通透性和血液循环均得到改善,增加胃肠及周围软组织的营养供应,从而改善或消除局部肌肉的紧张或炎症[1~2]。

为了能更准确有效地治疗疾病,穴位埋线又必须注意:①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如有感染迹象应及时处理;②羊肠线头切不可暴露于皮肤外面;③严格掌握好埋线深度,切不可伤及内脏、大血管、神经干[3]。

参考文献

[1]徐三文.谈外治法中的穴位埋线疗法[J].中医外治杂志,2002,11(5):38.

[2]徐三文.谈颈胃综合征的中医外治[J].中医外治杂志,2003,12(3):34.

[3]徐三文.穴位埋线治疗颈胃综合征62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0,9(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