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提问的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1

学生提问的培养策略

洪民生

洪民生江西省婺源县大彰山中心小学333202

思维是创新的前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数学教学实质上也是一种思维活动,而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是一项重要的思维品质,会提问题是会学习的表现。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这方面的情境,提供这样的机会培养学生能问、善问的良好品质,从而实现“使学生学会从数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形成提出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这样一个目标。

在此,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一、让学生从猜想中生问

著名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就源于一个大胆的猜想,猜想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由猜想培养锻炼提问能力。

如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引导学生猜想:“角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不一会儿,有人猜想:“角的大小是不是与边的长短有关系?”有人猜测:“角的大小是不是与角张开的大小有关系?”有人说:“角的大小是不是与角的边长和角张开的大小都有关系?”……我并不急于公布正确答案,而是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分组进行验证。最后大家得出一致的结果:角的大小与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因此,学生学会了猜想就等于给自己提问的能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二、让学生在做中生问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疑问是做数学的重要意义之一。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思维。

如某同学在学习《分数的意义》一课时举手发言:“我们组把8个硬币平均分成2份,取出1份是1/2,它表示4个硬币。第二次,我们把8个硬币平均分成4份,取了2份是2/4,它还是表示4个硬币。第三次,我们把8个硬币平均分成8份,取了4份是4/8,它还是表示4个硬币。所以我产生了一个问题:难道1/2=2/4=4/8吗?”她刚说完,教室里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大家为这位同学的精彩发言而喝彩,这个有关分数基本性质的问题的提出不正是源于学生的操作吗?

三、让学生在辩中生问

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之间互相争辩,从而升华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如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戴涛同学提出了自己小组的观点:“1/8=1/7。”一名同学忍不住反驳:“这是不成立的,1/8怎么能等于1/7呢?”戴涛摆摆手:“请大家看我们演示。”他拿出8个苹果,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1/8,是1个苹果,(他拿出一个给周围的一名同学后)说:“把剩下的7份苹果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1/7,也是一个苹果。1/7和1/8不是一样吗?”有些同学有些疑惑,有些同学赞许地点点头。我看时机已到,就将全班分为两组,一组赞成,一组反对,进行公开辩论赛。最后大家统一了认识:虽然这两个苹果一样大,但是这两个分数的意义不一样。1/8是把8个苹果平均分成8份,取出一份就是1/8。而1/7是拿出一个后的7个苹果来平均分的,取出一份是1/7,所以应该8个苹果的1/8等于7个苹果的1/7。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是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这不正是学生大胆争辩的结果吗?

四、让学生在玩中生问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让学生在玩中生疑正是我们教师追求的目标。如我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考虑到学生已初步感知了一些数,于是我没有像往年那样按照课本一点一点地再从头教起,而是用彩纸做了几张数字小精灵的卡片。课中让学生玩游戏:把两个数字任意组合成不同的数引导学生认识,如15、27、34、82、91……有的学生问自己的同桌:“15是哪两个数组成的?”有的问:“15中的1表示什么?”经过简单的口述,使大家建立了基本的数感,对数字有了一个基本概念。然后组织学生翻书比赛,比一比谁先找到老师说的那一页。最后,我还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字。手机上、电话上、车牌号码上——我们周围好多地方的数字都被孩子们的慧眼找出来了,“数字真有趣”,“数字真好玩”,“数字的用处真大”……一句句充满童真的话从孩子们的心里、嘴里跳出来,孩子们玩数学的快乐溢于言表。实践证明,学生在玩中往往会生成精彩的疑问。

总之,数学学习应当是富于思考的,课堂上学生应当享有更多的思考机会。教师的责任就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才能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并提升思维品质,从而为今后的创新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