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哮喘的夜间观察及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1-21
/ 2

小儿哮喘的夜间观察及护理对策

陈爱莲

陈爱莲(广西平果县人民医院儿科一区5314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1-0336-02

【摘要】目的为了减少小儿哮喘夜间发作次数,对患儿夜间发作的高危因素进行干预,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的小儿哮喘患儿76例,对患儿发作的时间及发作的诱因进行分析,加强了护理措施,采用自体对照研究,比较护理措施实施前后患儿白天及夜间哮喘发作次数。结果47例昼夜均发作型与29例纯夜间发作型患儿在入院初48h共哮喘发作数分别为59与31例次,平均发作1.18次,经过治疗与针对性的护理,患儿在出院前48h发作次数分别为9次与4次,较入院初分别下降84.75%、87.1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哮喘的治疗需要药物与护理相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针对哮喘高发时间段,加强夜间观察,同时对哮喘发作的诱因进行控制,落实各种基础护理与心理干预,做好患儿及与家长的健康教育,是减少哮喘发作次数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儿哮喘发作夜间观察与护理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呼吸系统最常见的非感染性疾病,该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已知与自身免疫、环境因素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在现有医疗技术条件下尚无法根治[1],患儿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作,由于患儿在哮喘发作时常伴有广泛而多变的呼气流速受限,在夜间发作时还可能引起猝死[2]。因此,本研究针对住院患儿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护理,特别是夜间的护理观察,使患儿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直至不发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2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的小儿哮喘患儿76例,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5.5±6.5)岁;病程1个月-3.5年,平均(1.5±2.5)年;47例为昼夜均发作型,占61.84%,29例为纯夜间发作型,占38.16%。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所有患儿均按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管理方案)[3]诊断;同时排除严重心肺合并症及合并肺部细菌感染患儿。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采用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治疗,同时根据患儿情况给予病毒唑抗病毒及抗生素预防与控制感染、对症支持治疗,加强呼吸道管理,防治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理,内服中药,主方为:灸麻黄3~5g、甘草3~6g、杏仁6~9g、干地龙10g、枳壳6~10g,对症加减。

1.4夜间观察与护理对策

1.4.1夜间观察与护理:由于哮喘多发作于夜间或凌晨,我们根据患儿的数量合理安排夜间护士值班人数,加化了夜间护理力量,特别是下半夜与凌晨时,必须对所有患儿巡视一次,并作好观察记录,同时叮嘱家长在这一时间段加强警惕,指导观察要点,如患儿的呼吸的频率、意识状态、脉搏(心率)节律等,一旦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本组76例患儿在入院初发作频率较高,均由护士与家长及时发现后,立即让患儿呈半卧位,积极配合医师救治,准备好心电监护,开放静脉通路、给予胸部叩击、吸氧、雾化吸入等,并与家长一起密切观察患儿情况,直至哮喘发作缓解。

1.4.2心理护理:儿童与成年人一样,在疾病发作时同样存在紧张与恐惧心理,特别是哮喘发作时的喘息、气促、胸闷,给患儿及家长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压力,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思想负担较重。过于紧张加之心理压力也是促进哮喘发作或导致发作时症状加重的诱因之一。因此,我们在患儿入院时除热情接待患儿,根据患儿的年龄进行不同的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同时对家长讲解哮喘的特点、发作的诱因及治疗方法,鼓励患儿及时向护士报告不适症状,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尽量满足其需求,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1.4.3行为及饮食干预:哮喘的发作原因很复杂,情绪、环境、行为、饮食等均可能诱发哮喘发作。我们针对哮喘发作的高危因素,首先加强了病房的管理,保持病室内干净整洁,温、湿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禁止食用过敏性、刺激性、油腻性食物,如鱼虾、海鲜类、牛奶等,以时令蔬菜为主,水果为辅。加强对患儿行为的干预,如患儿睡前避免过度玩耍,家长在睡前尽量不斥责患儿,注意冷暖,及时加减衣服,避免受凉感冒,为增强患儿体质,鼓励患儿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入睡前2h不进食。

1.4.4加强用药护理:要减少或消除哮喘的复发,治疗依从性很重要。为此,我们加强患儿与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对按时服药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定时对患儿用药情况进行检查,对年龄较小的患儿以鼓励与奖励为主,配合治疗后我们准备一些小奖品,并当众表扬。通过鼓励加奖励,本组22例年龄较小的患儿均较好地配合了我们的治疗与护理,确保了治疗效果。

1.5观察指标

对患儿入院48h内与出院前48h时间段内哮喘发作次数进行记录,计算平均例次,进行比较。

1.6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47例昼夜均发作型与29例纯夜间发作型患儿在入院初48h共哮喘发作数分别为59与31例次,平均发作1.18次,经过治疗与针对性的护理,患儿在出院前48h发作次数分别为9次与4次,较入院初分别下降84.75%、87.1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详见表1

表176例患儿入院初与出院前哮喘发作情况比较[例,%,x-±s]

注:和治疗前比较,*表示P<0.05。

3讨论

据相关哮喘发作时间的文献报道显示[4],哮喘的高发时间段在睡眠的第二阶段,患儿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喘息、咳嗽、呼气性呼吸困难及呼吸窘迫等[5],本组中部分患儿表现为大汗淋漓、发绀等。乙酰胆碱激放试验表明[6],哮喘患儿气道反应性在12:00—15:00时最低,而在夜间最高,因此,哮喘的发作与突然死亡多发生在夜间或清晨,加强哮喘患儿夜间的观察与护理,针对哮喘发作的高危因素,采取全面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是保障患儿安全的重要措施。

我们通过增加夜间护理力量,合理安排班次,加强夜间的护理与观察,同时指导家长配合,使患儿在发作之初得以发现,并及时采取措施控制了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为治疗赢得了时间。同时加强了各项基础护理措施,对患儿的心理、行为、饮食、服药依从性等多方面进行护理,加强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从治疗与护理效果显示,本组47例昼夜均发作型与29例纯夜间发作型患儿经过治疗与针对性的护理,患儿在出院前48h发作次数由入院初的59次与31次下降为出院前的9次与4次,下降幅度为84.75%、87.10%,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提示哮喘的治疗需要药物与护理相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洁华.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夜间观察与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6):746-747.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7-13.

[3]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6.

[4]叶任高.内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

[5]徐慧,郭丽.重症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08(10):138-139.

[6]葛学芝.64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夜间观察和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5):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