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健康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和健康教育

茅霞王晓燕

茅霞王晓燕(新疆五家渠市第二人民医院831300)

【摘要】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生命健康的身心疾病,社会心理因素对其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有一定的影响。心理社会应激是高血压不容忽视的发展原因之一,因此,在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有效的心理治疗和健康指导,对患者康复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特点;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2-0173-01

高压增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为主要临床表现,以40—50岁以上者较为多见。高血压是当今世界最广泛流行的心血管疾病,国际医学界称之为“无形杀手”,它给家庭造成很大的困扰和经济压力,实际上高血压在相当程度上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高血压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对临床医学上的治疗、护理及疾病转归有重要作用[1]。

1异常心理

1.1抑郁心理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理,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思维迟钝,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多见于情绪反复发作的高血压病者,他们背着沉重的包袱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身体呈现虚弱无力的状态。

1.2焦虑和恐惧心理焦虑和恐俱心理高血压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随着病程的进展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高血压病知识的缺乏,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这种焦虑、恐惧的情绪可促使交感一肾上腺素能系统的活动明显增加,使心输出量及外周阻力增加,导致血压升高。对这类患者应详细讲解高血压引起的可能原因,正确认识疾病,保持良好心态[2]。护理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了解焦虑恐惧的原因,利用语言技巧给患者以支持、鼓励并提供疾病的忠告,适时进行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如何选择食物和控制饮食,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表,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以转移其焦虑和恐惧心理。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介绍意志坚强的住院患者与其进行“心理交换”,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疾病,从而缓解焦虑和恐惧心理。

1.3猜疑心理患者对周围事情特别敏感,毫无根据的怀疑别人,多见于急性期患者,对医疗中的特殊检查、特别护理和周围环境的刺激追根到底,怀疑猜测医生、护士家属隐瞒病情,把一些无关联的事情扯到自身[3]。生套病症,并进行无故的恶性联想,导致失眠、怠倦、疲惫、心情闷闷不乐。

1.4孤独感孤独、悲观和失望心理此类患者大多独身、丧偶或子女不在身边。因无依靠而产生孤独感,同时又总担心诱发(如中风、肾病综合征等)并发症,易产生悲观失望心理[4]。悲观是对健康危害最大的副性心理,可导致机体植物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功能的改变,使心率减慢,血压升高闭。对于这类患者我们要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通过周到细致的服务,用热情感染他们,尽量满足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让他们体会到温暖[5]。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组织他们参加一些有益于健康的集体活动,以分散他们对疾病的注意力,使他们从孤独悲观的情绪中解脱出来,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5内疚的不良情绪患者中年人居多,且多有合并症,常年治疗又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6]。对于这类患者要用真诚的态度和科学的道理使之相信,只有科学地用药、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地运动,保持良好的情绪,才可能控制病情,并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同时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帮助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7]。

2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

2.1定期身体检查发现血压增高更要定期复查血压,尽快查明原因,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并通过一定的检查,了解脑、心脏、肾脏是否有损害表现[8]。

2.2心理指导高血压患者多有焦虑、恐惧、抑郁、易激动等心理特点。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地进行心理疏导,教育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讲明长期过度紧张、情绪压抑、不良精神刺激等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保持身心愉快。

2.3用药指导指导患者正确服用降压药。在服药半小时内禁忌突然变换体位,尤其站立,以免因血压下降造成脑供血不足而发生眩晕或昏倒。坚持长期服药,血压得到控制后,遵医嘱逐渐减至维持量,切忌突然停药或自行停药,以免导致血压反跳、心悸、烦躁、心动过速等停药综合征[9]。服药期间要按时、正确测量血压。

2.4合理膳食指导病人坚持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少吃或避免含饱和脂肪酸的动物脂肪,宜多食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和高蛋白质的食物。

2.5体能锻练指导患者进行适当体育锻练,如散步、打太极拳、体操等,但活动时间不宜过久,避免过度劳累。

3讨论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住院患者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增进了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护理能力,自觉控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有效地控制了病情,提高了治疗效果。在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加强了医患间的沟通,也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质量。改变了护士角色,护士不再是单一的照顾者、管理者,更是教育者、治疗者的角色。通过健康指导,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娃等.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措施.[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1).

[2]唐玉梅.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J].柳州医学.2007(06).

[3]王晓煜.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及健康教育[J].中国保健营养.2013(03).

[4]林飞雄等.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10).

[5]邓历.高血压病人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J].内蒙古中医药.2011(01).

[6]张善婷.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04).

[7]刘淑娥等.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06(04).

[8]雷丽芬.刍议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J].中外医疗.2012(11).

[9]张琦.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