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补肾益气法在尿路感染治疗中的运用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滋阴补肾益气法在尿路感染治疗中的运用体会

赵长虹

赵长虹(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妇幼保健院138001)

【摘要】目的了解在清热利湿通淋的辨证施治基础上,佐以滋阴、补肾、益气要比单纯使用清热利湿通淋治疗尿路感染的疗效明显。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45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清热利湿通淋,同时佐以滋阴、补肾、益气为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清热利湿通淋法治疗,疗程14天。观察二组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78%,对照组总有效率85.00%。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依据尿路感染的发病机制,采用滋阴补肾益气法治疗尿路感染比单纯使用清热利湿通淋药物有显著提高。

【关键词】滋阴补肾益气尿路感染反复发作女性中医药

尿路感染是肾内科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其生理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反复发作,而造成病人生理和病理上的痛苦。尿路感染是由病原菌侵犯尿路而引起的炎症性病变,包括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好发于女性。病程长易反复,经久不愈。中医药在治疗尿路感染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属于中医学"淋证"范畴,其缓解期发病机制以肾气亏虚为本,脏腑功能失调,继而导致膀胱气化失司。根据中医基本理论“诸淋者,由肾虚膀胱热故也”,治疗上以补肾为先,兼顾他脏,根据辨证不同,笔者在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女性生理病理的特点,在清热利湿通淋的基础上,佐以滋阴、补肾、益气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归纳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85例慢性泌尿系感染患者均为门诊病例,随机分为2组,病程均在1~3.5年以上,且两组均为女性。治疗组45例,年龄37~59岁,平均年龄(41.7±8.2)岁;其中病情轻度10例,中度20例,重度15例;对照组40例,年龄35~57岁,平均年龄(42.6±7.7)岁;其中病情轻度8例,中度18例,重度14例。均经临床确诊为尿路感染。诊断标准均符合1985年第2届全国肾脏病会议制订的尿路感染诊断标准[1]。2组患者病程、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滋阴补肾益气法组方,药物组成:黄芪30g、党参20g、生地25g、泽泻15g、茯苓15g、山萸肉15g、生白术12g、白花蛇舌草30g、蒲公英25g、鱼腥草25g、白茅根25g、黄精15g、枸杞15g、石苇15g、瞿麦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对照组:给予三金片4片,日三次口服;两组用药14天后观察疗效。

2.2观察方法

记录用药前、后的症状体征变化;治疗前、后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测定。

2.3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新药(中药)治疗淋证(泌尿系感染)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将临床治疗标准分4级。临床痊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尿常规检查正常为痊愈;基本痊愈: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尿常规检查正常为基本痊愈;有效:症状体征减轻,尿常规检查仍有少量红、白细胞;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尿常规检查无明显改变。

3、结果

治疗组:痊愈25例(55.56%),基本痊愈14例(31.11%),有效5例(11.11%),无效1例(2.22);对照组:痊愈15例(37.50%),基本痊愈12例(30.00%),有效7例(17.50%),无效6例(15.00%);治疗组总有效率97.78%,对照组总有效率85.00%。治疗组在总有效率上、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测改变均明显优于治疗组。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体会

现代中医学认为尿路感染属“热淋”、“劳淋”范畴。病位在肾与膀胱;多为湿热邪毒蕴结所致,治以清热利湿通淋为主。湿热之邪蕴结膀胱,证见尿急、尿痛、尿赤、腰痛等,肾精不足者,膀胱虚寒,固摄无权,证见尿频、遗尿;肾虚者,以虚有寒、有热为特征[3]。往往在发作期是多为湿热蕴结下焦,而恢复期多表现为肾虚。但现代医学对于反复尿路感染,迁延不愈者疗效并不理想,但是在传统辨证施治的基础上,运用滋阴补肾益气法治疗本病,效果显著。依据尿路感染的发病机制,采用滋阴补肾益气法治疗尿路感染比单纯使用清热利湿通淋药物有显著提高。体会到了“湿热”和“肾虚”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和发病特点;方中运用黄芪、党参、白术益气补虚;蒲公英、鱼腥草、白茅根、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茯苓、泽泻、石苇、瞿麦利湿通淋;山萸肉、黄精、枸杞滋阴补肾。在治疗上以传统清热利湿通淋的同时,佐以滋阴补肾益气法治疗尿路感染,具有祛邪不伤正,固本培元,提高临床疗效,无不良反应的优点。

参考文献

[1]第2届全国肾脏学术会议,尿路感染诊断治疗标准。中华肾脏病杂志,1985:13-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新药中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3]徐嵩年,肾与膀胱证治经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