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气通于肝

/ 2

风气通于肝

王文丽

王文丽(浙江省嘉兴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浙江嘉兴314001)

【中图分类号】R2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6-0429-02

“风气通于肝”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春季多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将风、木、肝、筋等一一对应,紧密联系,故有“风气通于肝”之说。

中医术语在一定范围与条件中各有其特定的含义,“风”一般有以下含义:

1.空气流动即成为风,为四季之风。《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东风生于春,南风生于夏,西风生于秋,北风生于冬”。2.所有外邪的总称,例如《灵枢·贼风》中“夫子言贼风邪气之伤人也,令人病焉。”3.六淫之首,常被视为多种外感疾病的病因。例如《素问.风热篇》中“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以及我们耳熟能详的“风为百病之长”(《素问·五脏真机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等。4.指的是内部脏腑病变而出现的肢体动摇的病态。例如《素问·风论》中说:“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诸家历来对风所指范围就各有争议。例如《素问·评热病论》中对“劳风”的意见不一:杨上善称为“劳中得风为病,名曰劳中,亦曰劳风”,意为因劳而虚,因虚而受风邪(外风);王冰以为“劳谓肾劳”,认为肾劳生风(内风)。笔者认为“风气通于肝”的“风气”是指春日特有的自然之气,此出自《素问·六节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一、风气濡养肝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是故,人体之气必须与天相应,接受自然之气的滋养,从而阳气固密,贼风邪气不能害也。张志聪在《素问集注》中提出:“在天之气在地化形,以气而生形也。”正如张景岳所言:“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四时之气不同,在每个季节都会出现相应的气候,变化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对应的生长。春应肝,在春天受风气的影响,正常的风气有升发之性,万物得之则生机蓬勃,草木繁荣,禽畜生息。而没有春气滋养则草木凋零,禽畜消亡。人体能受此风气则气血平和,生机旺盛,视物清晰,精神清明,即“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失于濡养则邪气入侵而视物不清。一语予概之,风生木,肝为木性,故肝受春气的濡养。

二、风气客伐木

风气可以养肝,用之不当可以伤肝,过与不及皆可以为病。《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曰:“赴秉异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诚如张志聪所说:“逆,为逆其生发之气也。肝属木,王于春,春生之气,逆则伤肝。”

风邪之为病有内外之分。所谓外风,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即是“不至而至,此为太过”、“至而不至,此为不及”(《素问六节藏象论》)。贼风之侵害人体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感而即发。应春为木,通肝,肝主情志,故在春受风邪则多为情志异常。《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诸病源候论》也说;“肝虚则恐……肝虚而受风邪,胆气又弱,而为风所乘,恐如人捕之。”说明恐惧之证亦由肝藏血气亏虚,或为风邪所乘而导致。二是伏而后发。肝旺则木强克土,土为长夏之气,主脾,长夏之气善病洞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对此,后人往往简单地说是“肠胃受风”(见《圣济总录·泄痢门·飧泄》),独唐代王冰早以“风气通肝,春肝木王,木胜脾土”来进行解释,最合《素问》原旨,治泄用羌、独、荆、防之类,所谓“风以平之”,正是为此而设。

内风则皆与阳气亢逆变动有关。《素问·四气调神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违逆了春阳的生发之性,导致肝气内变。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损害本脏,二为间接损害所生之脏。如逆春气,则木不生火,而心火不足,至夏季则生寒变,如《素问·四气调神论》所说:“逆之则伤肝,夏生寒变。”内风有虚实的不同,但有着其共同点。张景岳说:“肝主筋,其化风,风气有余,如木郁之发,善暴僵小,肝邪实也;风气不足,软戾拘缓,肝气虚也。此皆肝木本气所化,故曰属风,非外来虚邪贼风之谓。”这也是叶天士“内风皆阳气所化”立说的依据。

肝脏血气荣养筋、目,若肝脏虚则风邪易犯,风邪致病常可出现肢体动摇不定的症候,正如病机十九条中“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肝主疏泄,调情志,“肝者,魂之居也”(《素问·六节藏象论》),《灵枢·本神》进一步指出“肝悲,哀恸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魂悲哀恸都与肝有关,故风之为病,也常见情志异常。

三、入经以疏风

对于肝之为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风气通于肝”理论有不可无视的指导作用。如对于不能抵御外邪而致病者,《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持于冬,起于春”。是说肝有病,愈于夏日,若夏日不愈,到秋天病情加重,秋天如果没有发生危亡,至冬天则病情呈相持状态,到了次年春天,病情才会好转。

不止如此,在治疗、药物运用方面,许多医家都应用“风气通于肝”理论来指导临床。如张秉成的《成方便读》中“治中风口眼歪斜无他证者,其为风邪在经,而无表里之证克制,故以全蝎色青而善诱,独入肝经,风气通于肝,为搜风之主药。”又如《本草便读》指出“此物(青风藤)善治风机,故一切历节麻痹皆治之,以风气通与肝,故入肝。”治中风当疏风,用入肝之全蝎来疏风,使风去病安;而青风藤则相反,因其通风故可知其入肝。而在《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中有“风邪内扰遗精”一证,脾居中州之地,主四肢之运,脾虚则贼风易轻而乘之。根据《素问》中“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之说,肝者藏魂主梦,风气若扰精室,则梦中失精。故李今庸用桂枝汤祛风邪,倍用白芍平肝柔肝,使肝风平则肢烦梦遗自除。《千金要方》云:“凡肝病之状……虚则目晓慌无所见。”又说:“肝有病,从筋生……风在筋,为肝虚风也。”故凡肝虚风邪外犯,目视不明,视物生花之病,须在补肝养血之时,酌加防风、桑叶、独活、细辛、川芎、竹叶等疏泄肝经风邪;至于肝脏血气虚甚者,往往筋脉疼痛,时发转筋以及爪甲易于脆裂等证状,亦由于肝经虚者易受风邪,故在补肝荣筋的方药中加入疏风之品。

“风气通于肝”还与春阳之气上升、内风动越的病因病机相联系,即所谓的“外风与内风相煽”。清代叶天士最善结合时令气候,其《临证指南医案·中风》记载:荣妪,对足膝无力,唇舌麻木,肢节如痿,为中风先兆。叶氏分析其病因病机认为:“今年风木司天,春夏阳升之候,兼因平昔努劳忧思,以至五志气火交并于上,肝胆内风鼓动盘旋。”处方用石斛、白芍、秦皮、橘红、草决明、桑叶、白蒺藜、钩藤等,并指出此法“治标,正合岁气节候而设”。叶氏在再诊时又议论说:“今春三月,阳气正升,肝木主乎气候。肝为风脏,风亦属阳……两阳相合、其势方张,内风挟阳动旋,脂液暗耗,麻痹不已。药用天麦冬、沙参、天麻、白蒺藜、梨汁、芦根汁、蔗浆、竹沥、柿霜等。徐灵胎评此方为“唐以前治风之良法”,但与前方大不相同,实符合“风淫于内,治以甘寒”的大法。临床上这种“内风挟阳动旋”的病证,在春季甚为多见。叶氏的方案,不仅为内、外风的治疗树立了典范,而且也提示了深刻理解“风气通肝”之旨的重要性。

四、春日禁当风

肝主厥阴木,风气通于肝,肝病多由风邪之气所致,故凡有肝病者,不禁当风以犯之也,故春日禁当风。临床上不少慢性肝病患者,易于春季复发,当春阳升动之令,若劳累则阳升太过,肝阴内耗;同时春令多风,风气通肝,正虚邪袭,因而每多复病。既病防变,未病先防,故而“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蒲辅周老先生也强调“必先岁气,勿伐天机”,应顺应自然的变化,顺从天气的变化,逆之则伤己,须“虚贼邪风,避之有时”也。

“风气通于肝”是中医“天人相应”观点的重要体现,研习《内经》可使我们更好地适应自然,并与之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