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对策

/ 3

甘肃民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对策

卢红娟

甘肃民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对策

卢红娟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合作7470000)

内容摘要:甘肃地处祖国西部,是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之一,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藏、回、蒙、土等40多个少数民族,但由于历史原因并且受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的影响,民族高等职业教育一直发展滞后,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显得尤为明显,怎样实现甘肃民族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关乎甘肃各少数民族发展的大问题。

关键词:甘肃;民族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对策

GansuNationalHigherEducationfor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uhong-juan

(NationalsustainabledevelopmentofGansuHigherEducationResearchandStrategies,Gansuhezuo;730070)

Abstract:Gansuislocatedinthewesternregion,whichisoneofthemainethnicminoritiessettlementsinChina.ThereareTibetan,Hui,Mongolian,Turkish,andsoonmorethan40ethnicminorities.Thedevelopmentofnationalhighereducation,however,developsslowlybecauseofhistoricalreasonsandnaturalconditions,geographicallocation‘simpacts.Gansuandeasternarea'sdisparityisespeciallyobvious.Howtoachiev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nationalhighereducationisaseriousproblembeforeus,,whichisrelatedtothedevelopmentofethnicminoritiesinGansu.

Keywords:Gansu.;NationalHigherEduca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模式,已经得到了全世界广泛的认同。其中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教育是人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是解决新时期民族问题的有效途径"对提高各民族素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①民族高等教育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求得持续、稳定和协调的发展,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民族地区经济。甘肃民族高等教育由于其处发展阶段及现状的特殊性,所以应深入研究在实施甘肃大开发战略的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甘肃民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及现状

少数民族教育是甘肃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提高少数民族文化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尽快使民族地区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具有重要意义。②与以往相比,甘肃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确实实现了巨大飞跃,但是,但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较,差距越拉越大,如不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使经济跳跃式发展,就会陷入落后低谷不能自拔。有鉴于此,为振兴全省经济,必须优先发展教育。③发展甘肃民族高等教育,仍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战略任务。

解放后,甘肃的经济及社会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进步显著。但是,甘肃与全国相比,社会发育程度低,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据统计,2005年,甘肃人均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8%,与全国的差距由2000年的1364元拉大到240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1%,与全国的差距由2000年的825元拉大到1275元。人口素质问题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是甘肃人口整体素质较低。2000年甘肃省总人口中,接受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比重仅为2.91%,文盲率为19.68%,仅低于西藏、青海和贵州,居西部第四位。二是人才总量短缺,高层次人才匮乏。2002年研发活动的高级技术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仅为1.67%,从事研发人才力量明显不足。三是地区分布高度集中,人才资源利用不充分。从省内看,发展极不平衡,兰州、白银及河西地区文化素质较高,而东中部地区明显偏低,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显得更为突出,十分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四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基础理论研究的力量相对较强,生产技术研究的人才匮乏。④现在东西部之间在这些方面的差距已经拉得很大,占全国人口28%的西部地区教育经费一直以来基本上只占全国的20%左右;每万人教育经费、高等院校数量、文盲人口、文盲率等数据,也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其中最困难的,是财政收入和个人收入差距太大。(同时,由于各种原因,甘肃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方面也明显滞后于内地,过渡期长,计划经济的色彩至今仍较浓厚。在这种经济基础上,长期以来,甘肃民族高等教育依靠国家的大量财政投入,拥有两所民族高校,成绩是明显的。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使甘肃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许多难以避免的问题,诸如:其一,生产力水平低,对民族高等教育的需求不强,阻碍了民族高等教育在规模和速度上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力和薄弱的经济基础的制约。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与先进地区相比,生产力发展水平仍十分低下,由于地理环境影响,许多现代化机械设备在农牧区难以发挥作用,在农业和牧业中仍保持着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的农牧业经营体制使许多在校大学生所学的科技知识无用武之地,这无形中降低了教育的吸引力。近年来,高等教育虽然实行了扩招政策,但高昂的学费,回报周期过长和就业压力增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牧民群众对教育抱有的期望值和积极性。⑤其二,传统观念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现代知识的效果。传统观念对少数民族的发展影响至深。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地处山区和草原深处的少数民族与外部世界现代文明的交流存在着一道天然藩篱,这部分人群自然地更加封闭保守,他们虔诚信仰宗教、墨守传统习俗,少数民族学生虽然大多经过了长达十二年的现代化在校教育,但家庭氛围中浓重的宗教因素始终影响着大学生对现代科学知识的接受与消化。其三,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竞争力不强。甘肃少数民族地方偏僻,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相对封闭,这就容易造成吸引高级人才难、留住人才难的两难处境,造成长期人才匮乏,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质量不高的现象。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的陈旧、停滞和僵化,习惯于固有思路与模式,不容易或不愿意接受新事物,造成学生不能除旧取新、独立思考、敢于创新,与其他内地民族院校和普通高校相比较,竞争力明显不强。其四,基础教育薄弱使甘肃民族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生源文化水平普遍未达到民族高等教育要求应具备的基础,使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模要求与实际培养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提高,直接影响了甘肃民族高等教育的办学声誉及发展后劲。其五,高投入既与低水平、低效益的办学状况形成强烈反差。民族院校由于其特殊性,国家和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投入,另外又有学校、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了诸如奖学金、助学金、贫困补助等,又和普遍落后的经济状况产生鲜明对比,不利于形成甘肃民族高等教育正常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甘肃民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对策

在全面实施甘肃大开发战略的新形势下,甘肃民族高等教育要抓住机遇,实现自身的功能,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上述特殊背景之下,甘肃民族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克服各种制约性因素,采取以下战略方针。(一)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甘肃民族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对甘肃大开发战略的人才支持与科技保障作用,就必须尽快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开拓思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念。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制定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发展西部民族地区高等教育,要树立教育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理念,认认真真地把教育当作基础性和先导性大事来抓,要结合西部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点,克服“等、靠、要”观念,积极寻求国家政策和发达地区的支援。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要积极主动地加强同地方政府的联系,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西部大开发中所承担的历史重任,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争取地方政府的实质性支持。只有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高等教育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才能真正做到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支持教育。⑥明确了这一点,可以使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得到充分重视,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支持、关心民族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民族高等教育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破除迷信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传统的宗教教育对于藏族、回族学生影响根深蒂固。大多少数民族学生家长缺乏高等教育,甚至都是文盲,所以,受教育程度低,宗教迷信思想非常严重,甚至凡事都要请教喇嘛、阿訇,这些现象从小就对在校学生看问题、做事情的方式方法上产生了诸多的阻力,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游离与科学和宗教迷信之间,大大减弱了学生吸收知识的效果。

(三)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重要地位。如前所述,由于经济及自然等条件的限制,甘肃民族高等教育在生源、师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基础都很薄弱,人才培养质量一直不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问题虽已暴露,但矛盾尚不突出。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招生及分配制度的改革,民族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强,甘肃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就突出出来,大量素质较高的生源涌向内地院校,留下较差的生源勉强维持招生计划,分配难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这种条件下,甘肃高校必须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下大力气狠抓人才培养质量。确保人才质量是甘肃民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四)加强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石,高等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目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犹如建大厦,只有基础教育这个地基打好、夯实,才能够为高等院校输送源源不断的合格人才,才能从起点上拔高层次,提高质量。

(五)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院校的投入,但要与效益紧密挂钩。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东部地区先富起来、强起来,西部地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西部较之东中部地区在经济上、文化上都远远落后,这是历史造成的。西部大开发给西部带来了全面发展的机遇,可持续发展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思想,具有统摄全局的意义,甘肃民族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甘肃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助推器,可持续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和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甘肃民族高等教育在底子薄、基础差、负担重的情况下,更应尽快转变传统人才观,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使人才培养真正适应甘肃经济建设的要求。

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强大,人才是关键,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深切关怀下,甘肃各民族事业蓬勃发展,甘肃民族高等教育走上改革、发展、创新的道路。首先,民族高校是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基地,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并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和贡献,为少数民族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甘肃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无论是在教育理念、管理手段,还是在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方面与内地民族院校的差距,还要看到与甘肃乃至全国普通高校之间的差距,只有做到对别人的长处心中有数,对自己的不足事实求是,这样才能正确认识我省民族高校的现状,才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民族教育跨越式的可持续发展。

注:

[1]周济《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中国民族教育,2005.4。

[2]马劳周,安生明,李源,《甘肃民族教育改革与发展综述》,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3]《中国统计年鉴(甘肃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版。WWW.Statc.gov.cn,中国统计信息网,2006.09.28。

[4]马荣祖《多轮驱动,发展甘肃民族教育》,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5]敏贤麟《浅探甘肃民族教育之现状及其发展对策》,社科纵横,2007.4.

[6]周远清:《在南京大学等四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开幕式上的讲话》,1999年4月19日。

作者简介:卢红娟(1984--),女,甘肃平凉,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主要从事民族教育研究

电子邮箱:jzd-lu@126.com

普通邮箱:合作民族师专邮编:747000

电话:13884050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