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浆置换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血浆置换治疗

杨晶晶

杨晶晶(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肾内科广西桂林541000)

【摘要】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治疗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TTP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资料、血浆置换的疗效。结果2例均有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MHA)表现、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症状、肾损害和发热。给予PE、血浆输注(PI)治疗。1例治愈后出院,1例因经济困难好转后出院。结论TTP患者应尽早行PE治疗,以提高缓解率和治愈率

【关键词】血浆置换血浆输注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中图分类号】R55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4-0064-02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是一种较少见的弥散性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发病罕见,发病率3.7/百万人。TTP的及时诊断和处理至关重要。临床上多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表现,病情凶险,死亡率高。本文就2012年经血浆置换(PE)治疗的2例TTP患者的诊疗经过分析如下。

1.一般资料

病例1女性,52岁,因“血尿、头痛5天”入院。入院前1周有“感冒”病史,在家自服“头孢类抗生素、去痛散”等药治疗,无明显缓解。既往史无特殊。入院前在门诊查血常规:WBC:6.4×109/L,RBC:2.75×1012/L,Hb:79g/L,PLT:15×109/L,尿常规:隐血(+3),双肾、输尿管、膀胱B超未见异常。入院后查体:T:37.8℃,P:94次/分,R:22次/分,BP:151/95mmHg。神清,急性病容,表情淡漠,对答切题,记忆力、计算力下降,中度贫血貌,全身皮肤粘膜可见散在出血点,巩膜轻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辅查:网织红细胞:2.8%,大便:潜血(+-)。肝功:ALT:16U/L,AST:37U/L,T-BIL:75.9μmol/L,D-BIL:14.3μmol/L,I-BIL:61.6μmol/L。肾功、心肌酶、电解质、DIC全套、自身抗体均无明显异常。腹部B超:胆囊内异常回声,胆汁淤积?肝、脾、胰B超未见异常。胸片:两侧胸腔少量积液。当时诊断考虑:1、急性白血病?2、Evans综合征?予行骨髓、Coombstest等检查进一步协诊。因患者有出血情况,血小板重度减低,入院后申请输单采血小板一人份。输完血小板后不久,患者出现神志异常,精神亢奋,胡言乱语,查体不配合。急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骨髓结果提示:增生活跃,巨核系产板巨核细胞减少,除外急性白血病。上级医师会诊后认为:患者有血小板减少、微血管病性溶血、神经精神症状、肾脏损害和发热,符合TTP的典型五联征。诊断TTP明确。立即予血浆置换(3000ml新鲜冰冻血浆/次)、激素:地塞米松等治疗。血浆置换后2小时,患者神志清楚,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症状好转。第二日复查血常规:WBC:7.6×109/L,RBC:2.85×1012/L,Hb:80g/L,PLT:45×109/L,尿常规未见异常。患者及家属认为病情好转,拒绝再行血浆置换治疗,后期继续予激素以及输新鲜冰冻血浆等治疗。7天后出现左下肢肿胀,血管彩超提示:左股总、大隐、股浅、股深静脉血栓形成,左腘静脉部分血栓形成。诊断左下肢静脉血栓。予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华法林等溶栓、抗凝治疗后,症状好转。26天后治愈出院。出院前复查血常规:WBC:6.8×109/L,RBC:3.49×1012/L,Hb:110g/L,PLT:261×109/L。

病例2男性,46岁,因“发热4天,伴全身不适、呕吐半天”入住神经内科。既往曾行阑尾炎手术。发病时在家测体温最高39.5℃,在当地卫生所按“感冒”予静脉点滴抗生素(具体不详)等治疗后,体温可下降,但不久后又上升。在家曾解酱油样尿数次,未重视。病程中伴头痛、恶心、呕吐。在我院急诊科查:血常规:WBC:5.3×109/L,RBC:1.82×1012/L,Hb:52g/L,PLT:79×109/L,肝功:T-BIL:37μmol/L,D-BIL:11.2μmol/L,I-BIL:25.8μmol/L。头颅CT未见异常。急诊科医师经验不足,拟诊“脑膜炎、重症中暑”收住神经内科。入院查体:T:37℃,P:95次/分,R:21次/分,BP:103/74mmHg。神清,急性病容,精神萎靡,重度贫血貌,全身皮肤粘膜可见散在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言语流利,查体合作,Glasgow评分15分(4,6,5),NIHSS评分0分,双侧瞳孔等大正圆,直径3mm,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不偏,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指鼻及跟膝胫试验稳准,脑膜刺激征阴性。入院后经血液科会诊,患者有血小板减少;重度贫血,解酱油样尿,间接胆红素升高,网织红细胞:3.5%,升高明显,提示急性溶血性贫血;头痛,精神萎靡,有神经系统症状;尿常规:潜血(+3),尿蛋白(+3),提示肾功损害;病程中有发热。诊断TTP明确,转入血液科治疗。转科后查血小板已下降至5×109/L,立即予血浆置换治疗共5次,同时输新鲜冰冻血浆、洗涤红细胞等治疗。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小板曾上升至50×109/L,血色素曾上升至70g/L,但病情反复,仍有发热、头痛,血小板最低下降至6×109/L。后患者及家属诉经济困难,拒绝行血浆置换治疗,改用甲强龙0.5g/日冲击治疗3天,复查血常规:WBC:5.7×109/L,Hb:69g/L,PLT:31×109/L。最后因经济困难,住院17天后自动出院。

2.讨论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临床上比较少见。主要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微血管病性溶血、神经精神症状、肾脏损害和发热典型五联征表现为特征。TTP可分为遗传性TTP和获得性TTP。在此主要讨论获得性TTP。多数获得性TTP病因目前并不明确,少数继发于妊娠、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感染等。本文2例患者发病前均在外院按“感冒”予药物治疗,发病不除外与感染或药物所致有关。

2.1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已经证实TTP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因子,vWF)裂解蛋白酶(vWF-CP)缺乏或活性降低,从而造成因血管内皮细胞损害释出的超大分子vWF(UL-vWF)得不到裂解而增多,聚集的UL-vWF又促进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在微血管内形成血小板血栓,血小板消耗性减少,继发出血以及溶血和微血管闭塞,从而导致受累组织器官损伤或功能障碍(临床上以神经系统和肾脏多见)。[1]本文2例患者因我院条件限制,未能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活性分析检查。

2.2临床表现:TTP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为15~50岁,女性多见。出血和神经精神症状为该病常见的表现。出血常以皮肤粘膜和视网膜出血为主,严重者可发生内脏及颅内出血。神经精神症状可表现为头痛,意识紊乱、淡漠、失语、惊厥、视力障碍、谵妄和偏瘫等,变化多端。微血管病性溶血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肾脏损害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和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发热见于半数患者。需注意:并非所有患者均具有五联征。

2.3实验室检查

2.3.1血象:可有不同程度贫血,网织红细胞升高,破碎红细胞大于2%,血小板低于50×109/L。本文2例患者分别为中度、重度贫血,网织红细胞均升高,血小板最低为5×109/L。

2.3.2溶血检查:可见结合珠蛋白降低,血清胆红素升高,LDH升高,血红蛋白尿等血管内溶血表现。本文2例患者间接胆红素均升高。

2.3.3出凝血检查:出血时间延长,血块退缩不良,束臂试验阳性。一般无典型DIC实验室改变。本文2例患者DIC全套基本正常。

2.3.4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蛋白酶活性分析:vWF多聚体分析发现UL-vWF、vWF-CP活性减低均有助于诊断。此项检查因条件限制,我国大多数医院均无法开展,北京协和医院可化验,有条件应送检化验。

2.4治疗:血浆置换(PE)仍然为首选治疗。其主要治疗机制是清除vWF聚合体和免疫复合物,并补充vWF-CP。由于TTP病情凶险,据统计死亡率超过90%,如能及时行血浆置换治疗,可将死亡率下降至20%以下。[2]临床上并非所有TTP患者均具有五联征,当患者有不明原因的微血管病性溶血和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时,应高度怀疑本病,立即开始血浆置换,最好在发病后24小时内开始,以免延误治疗使治疗失败。血浆置换的最佳持续时间目前不明确。经验上推荐在患者取得完全缓解,即神经精神症状正常、血小板、血色素上升后,至少再进行2天的血浆置换。目前对于置换液的选择也有争议,可选择的有冷上清(cryosupernatant)和新鲜冰冻血浆(FFP),哪种疗效更好有待进一步研究。血浆置换治疗花费大,有的患者经济困难无法行血浆置换时,还是需要血浆输注治疗(30ml/kg/d)。但因血浆输注量大,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有突发心衰的可能,需警惕。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有免疫抑制作用,不作为TTP的常规治疗,一般用于复发性、难治性及器官移植相关性TTP,常需要联合血浆置换或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价。[3]本文第2例患者予血浆置换5次后,病情缓解不明显,考虑为难治性TTP,后因经济困难改为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联合血浆输注治疗。

是否输注血小板一直以来都有争议,由于血小板输注可暂时导致病情恶化,一般不建议输注血小板,除非出现威胁生命安全的出血时才考虑使用。本文第1例患者输注血小板后神经精神症状立即加重,考虑为输血小板后增加血栓形成使病情恶化所致。

参考文献

[1]侯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内科学(第7版),2007,15(3):651.

[2]杨金瑞,陈方平.威廉姆斯血液病学手册[M].第6版.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350.

[3]TsaiHM,Molecularmechanismsin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SeminThrombHemost,2004,30(5):549-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