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众不同的个性化语文教学艺术之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探索与众不同的个性化语文教学艺术之路

郭腊梅

郭腊梅(河北省安新县第二中学,河北安新071600)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40-01

摘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创建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尊重个性,创造发展个性的契机,让学生自由呼吸,敢于创新。这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关键词:个性化;教学艺术;创设

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片面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学习,忽视学生情感的需求与培养;用统一的规范管制学生,忽视价值的多元和个性的差异。《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新世纪的语文课程要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可见,倡导教学的个性化,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标准》所追求的目标。

一、创建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创造课堂气氛的“其乐融融”。例如,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请五个同学分别扮演两个骗子、老大臣、官员和皇帝,让他们走进19世纪的丹麦宫廷,再现课本内容,亲自体会课文里人物的心理。把老大臣、官员和皇帝自欺欺人的丑陋嘴脸就“暴露”在课堂上。用课本剧教学《皇帝的新衣》,使学生耳目一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造发展个性的契机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学上要“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就是运用教师的才智,发展学生的才智,以个性培养个性,以情感增进情感,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在语文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导入法:

(一)名言警句导入法。

引用名人名言、俗语等导入新课,可以产生群情振奋的效果.例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余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笑迎八方来客,招徕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的伤心故事吧!

(二)故事导入法。

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趣或新奇的小故事,导入新课会产生一唱三叹的效果。例如:教《狼》前,讲述蒲松龄的《狼三则》的故事。教《木兰诗》时由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导入。

(三)歌曲导入法。

利用影视歌曲导入新课,可以叩击学生的心扉,点燃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进入文章的情境。例如:教《蒹葭》时,我给学生唱《在水一方》,导入新课;教《黄河颂》诗,播放《黄河大合唱》导入;教《春》时,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

(四)诗词导入法。

讲授新课之前,朗诵或播放或吟唱与课文有关的诗词,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例如:教《新闻两篇》,由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导入;教《爱莲说》,由陶渊明的《饮酒》导入……

三、尊重个性,让学生自由呼吸

语文个性化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学。语文个性化教学主张语文教学过程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人成长和个体成功的过程。要求教师尊重不同学生的禀赋水平,对每一位学生寄予成长的期待,为全体学生提供语文能力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因此必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创设一个融恰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才会有自信,敢于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敢于形成或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比如在一节阅读课中,我让学生展示本周阅读中自己最为赞赏的一段文字。学生们的片断摘录真是令人大开眼界!有的感慨课堂之外天地的精彩,感慨“世界是孩子的读本”;有的说特别喜爱网上的新书简介,说它如书的眼目特别传神,一段短文就把这本书的精髓展示出来,让你情不自禁走入腹地去读它;有的说喜欢读歌词,周杰伦的新歌一出,先读歌词,看看有没有共鸣;有的说喜欢网上的短信,说它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有人喜欢网上的趣闻,把每周最有趣的新闻采撷成一束,在课堂上献给同学们,那往往是光读报纸的同学享受不到的新鲜神奇。

可见,在语文个性化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有意义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个人潜能的机会,教师要乐于并善于为学生展示个性化特长搭建舞台,让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成功的心理体验。

四、放开“辩论”,敢于创新

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摆脱传统模式对自己的束缚,引导学生自己进入文本、品味文字的魅力,把个人对作品的疑惑及独特体验,大胆地表达出来,让学生放开“辩论”、“争鸣”,最终在彼此交流探讨中形成一定的共识,同时,也允许不同见解在合理的范围内并存。

以《背影》为例。《背影》是一篇精典之作,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方法也有诸多看法。但笔者在备课过程中,却发现多数文章只是在“父爱”“亲情”方面纠缠,虽然在教艺上有很多创举,却未能真正深入地解读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的感人力量,不仅仅在言说父爱和亲情,而且渗透了生命意识,而亲子之情也正是在这种生命意识中展开的。所以,在教学中,我重点让学生研读“父亲买橘子”这一高潮段落,再在对这一段落的品味剖析中,前后勾连,贯穿全文,解读这种生命意识下的亲情。上课伊始,在学生通读全文和研读第6段后,我创设了问题情境:“台湾诗人余光中不太喜欢这篇文章,他认为这篇文章一千五百多字,流了四次泪,平均四百字就流一次泪。你认为呢?”学生众说纷纭,我接着说:“我们以父亲‘买橘子’的镜头为例,来分析一下作者为何会落泪。”学生有说因为父亲无微不至的爱的,有说作者就要和父亲分别的……我先是充分肯定了学生回答的合理性,同时进行点拨:“你们的回答都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你们注意上下文的联系,就会发现更多的信息。”于是,学生开始从这一段落出发,进行前后文的联读。

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我所任班级的语文成绩在全县总是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学科优胜奖。我教过的学生也常说:听郭老师的课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苏霍姆林斯基提示我们:自然界的万物,它们的关系和相互联系,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这些都是兴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探索与众不同的个性化语文教学艺术之路,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充分张扬师生的个性,创造出有鲜明的个性色彩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鲜活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