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 2

感染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冯辉张静

山东省威海市立医院264200

【摘要】目的:分析感染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6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应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进行菌株检测,参照CLSI标准进行结果判定,分析病原菌菌种与标本来源的分布情况以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60例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95株,以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构成比为34.7%,其后依次是大肠埃希菌(17.9%)、肺炎克雷伯菌(15.8%)、铜绿假单胞菌(12.6%)、葡萄球菌属(9.5%)、肠球菌属(9.5%)。病原菌标本主要源自痰液,共40份(42.1%),其后依次是血液(17.9%)、分泌物(17.9%)、尿液(10.5%)、穿刺液(7.4%)及其他(4.2%)。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感染患者未及时隔离、病区环境消毒护理不足、细菌传播源控制不足、护理人员手卫生意识薄弱、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太长等,以感染患者未及时隔离居多,占比36.7%。结论:分析感染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有助于科室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率。

【关键词】感染科;多重耐药感染;临床特征;危险因素

随着广谱抗菌药的普遍使用,细菌耐药性逐渐提升,常表现为多重耐药,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病菌感染控制的难度[1]。小儿与老人因为免疫力较差,容易因多重耐药菌感染而发病,导致其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感染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选取我院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6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8月到2017年8月期间收治的6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医院感染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29例,女31例;年龄1~69岁,平均(43.3±10.5)岁。

1.2方法

从患者尿液、分泌物液、痰液、血液、导管等收集病原菌标本,依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标准执行分离操作[2]。应用VITEK-32全自动细菌分析仪检测菌株,质控菌为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应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参照CLSI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执行标准M100-S25进行结果判定,分析病原菌菌种与标本来源的分布情况[3]。

1.3诊断标准

分离菌株对用于治疗此细菌感染的≥3种不同类抗菌药产生的耐药菌株,视为多重耐药菌感染[4]。

2结果

2.1病原菌菌种分布

60例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95株,以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构成比为34.7%,其后依次是大肠埃希菌(17.9%)、肺炎克雷伯菌(15.8%)、铜绿假单胞菌(12.6%)、葡萄球菌属(9.5%)、肠球菌属(9.5%)。见表1。

表1感染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菌菌种分布(n=95)

2.2标本来源分布

感染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菌标本主要源自痰液,共40份,占比42.1%,其后依次是血液(17.9%)、分泌物(17.9%)、尿液(10.5%)、穿刺液(7.4%)及其他(4.2%)。见表2。

2.3危险因素分析

感染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感染患者未及时隔离、病区环境消毒护理不足、细菌传播源控制不足、护理人员手卫生意识薄弱、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太长等,以感染患者未及时隔离居多,占比36.7%。见表3。

表3感染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n=60)

3讨论

感染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菌菌种以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本组共33例,占比34.7%。感染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原菌标本来源较多,包括痰液、血液、分泌物、尿液、穿刺液等,本组患者42.1%的病原菌标本是源自痰液。感染患者未及时隔离、病区环境消毒护理不足、细菌传播源控制不足、护理人员手卫生意识薄弱、感染患者住院时间太长等因素,均是导致感染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应积极进行预防并消除,以降低发病率,建议措施如下:①及时对医院患者进行细菌检测,一旦发现多重耐药菌感染应及时上报,快速了解患者病情与抗生素使用情况等,确保相关器械、设备专人专用;②强化病区环境的消毒护理工作,病房定时开窗通风,洗手池、大小便池每天擦洗,棉被、枕套定时消毒,患者出院后严格进行终末消毒;③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咳嗽、打喷嚏时务必用卫生纸捂住口鼻,并将卫生纸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标准进行处理;④注重护理人员的手卫生管理,提升其无菌观念与医院感染预防意识;严格实施洗手制度,按照“六步洗手法”进行洗手,以达到手消毒效果;⑤临床治疗时选择药效较好的抗生素药物,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而缩短其住院时间[5]。

综上所述,分析感染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有助于科室制定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感染率。

参考文献:

[1]连丽.综合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7,34(02):185-186.

[2]刘爽,吴东媛,关尚为,等.某院肿瘤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调查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05):398-402.

[3]肖琴,张加会,张利萍.多重耐药菌的临床分布特征和危险因素分析[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7):101-102.

[4]谢金兰,秦颖,邵俊,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5,9(2):170-173.

[5]冯保英,耿荣华.呼吸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5,8(4):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