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理念,创新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2

“改变理念,创新模式”

秦子云

——浅析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教学

◆秦子云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职业技术学校528303

素质教育在我国提倡多年,特别是近几年,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最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但是,实践发现,德育课的教学改革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一门重要的课程体系却变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境地。

本文将通过实际的案例,浅析中职学校德育课应该如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德育课作为传统的课程体系,属于综合性的社会学科,概念较多,而且比较复杂、抽象。如果老师只是单一地传授书本的概念,阐述时政的观点,或者举一些陈旧的案例,对于如今的中职生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反而会觉得乏味,缺乏新鲜感,对于追求个性的他们是很难投入到课堂中的。因此,老师必须想方设法,根据不同班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1.重视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实践中,我非常重视课堂的导入。比如,我会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课堂的导入。高一授课《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期间,在文科专业我会让学生搜集本地区文科专业就业的最新形势,文科专业学生说服力比较强,而且比较喜欢说,我就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分享、交流;在理科专业,因为理科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而且相对好动,我让他们课前搜集资讯,并亲自制作简单PPT作为课前导入;高二上学期授课《经济政治与法律》期间,因为本门课相对理论性的东西较强,对于文理科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会比较枯燥,我会让学生先搜索与他们相关的最新法律条文以及最新的法律热点新闻,然后让学生用不同的地方语言表达出来,课堂导入效果非常好,气氛很活跃;高二下学期授课《哲学与人生》期间,文科班的学生,我会让他们利用微博、微信、网络等信息平台,搜索最新的哲理寓言或者人生道理,在班上与学生分享;根据理科专业学生好表现的特点,将他们搜集的寓言故事,通过小品的形式或者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高三授课《就业指导》期间,我会让学生课前先分批去就业指导市场观摩,然后用拍回来的照片与学生分享,这样更具说服力。

2.创设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实践中,我比较常用案例以及活动式教学法,往往两者综合应用,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课堂的案例最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要比较典型且与学生密切相关,不能太陈旧,要有感染力,让学生能找到信服力和共鸣感。比如,在授课《经济政治与法律》期间,价值规律一课是重点,但是单讲理论是非常难明白的。于是我借助多媒体平台,事先在学生喜欢逛的商店以及场所,用图片和录像等方式拍摄,而且抓拍多种热门的商品,让学生真实感受到“物以稀为贵”,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等原理,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而且同样的图片也可以讲授“商品”一课,可以一图多用;又比如,在授课“民族”一课的时候,我会尽可能地通过网络平台以及实物搜索民族的服饰以及食品,让学生猜,然后通过案例引导突出重点,我国民族的方针政策等,这样学生会很感兴趣,通过听觉、视觉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真正的德育课堂,我认为应该由两部份组成,理论课和实践课。空间并不局限在课室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他们的主动能动性,也可以借助空间的改变。如今,很多中职学校都倡导校企合作,这是非常好的契机。比如,在高一《职业生涯与规划》,高三的《就业指导》的德育课上,可以让学生在企业实践,将课堂延伸到企业,让实践中的学生明白理论的知识,这样更具说服力。在高二《经济政治与法律》涉及到“证据”,“仲裁”的章节,我会将课堂模拟成法庭,让学生有视觉的冲击,更快地进入角色。在授课《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的课程中,可以让学生多参与社会的慈善活动,他们从实践中所总结的、所迸发出的灵感更有实效性。

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作为德育课的老师要从根本上明白,授课只是一种方式,可以调动聪明才智、所学的技能教学生,但是从本质上来看,老师的人格魅力、语言运用、行为规范才是能直接感染学生的。

1.树立“育才必先立德”的理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高中阶段的学生,自尊心非常强,此阶段的学生非常重视朋友,因此德育课的老师要学会维护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千万不要当面数落学生。学会赞美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自信,鼓励他们发挥自身的才能。比如,在授课的过程中,会出现个别好动的学生。理科班男生,喜欢标榜个性,标新立异,会在课堂捣乱或者扯开一些“无厘头”的话题。这时候,老师千万不能当众骂学生,要从根本上明白此类学生的目的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明白他的动机以后,给学生台阶下,可以通过其他活动,让该生表现。同时,德育课老师应该学会运用语言的魅力。

2.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此外,德育课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必要的科学知识和对社会现象有较深刻的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分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否则,上课的内容就会空洞。所以,德育课老师要拥有渊博的知识,要关注时政,多看书,多进修,多去观摩优秀课堂教学,多写课后的反思总结,必要的时候要深入学生中调查。比如,刚开始的时候,我授课“授”的内容过多,学生也会认真听,但是往往是我上课很辛苦,他们收益却并不大。因此,我会利用课后的时间,通过班主任、科代表的调查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多动起来。长此以往,课堂的气氛就慢慢活跃起来,作为老师也能找到成就感。

3.扎实书本知识,学编校内教材。

老师要学会根据学校的特色、专业的特色,学编校内的教材,引用适合本校的教学模式。比如,我校德育科组在校长、科组长的指导下,组织我校德育课的老师,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借鉴东莞塘厦理工职校的职业素养课程,将其引进,在此基础上,我校德育课老师进行模拟教学,然后改进,从PPT的制作到课堂设计的游戏,延伸至课后的反思,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理的成长,我们都能根据实际创设出符合我校德育课的实际,收效是非常好的。

三、改革评价体系

1.评价形式多样化。

在传统的闭卷考试的基础上,可以采取开卷的方式,毕竟考试只是一种手段,最根本的还是学生能学以致用。比如,我校采取文科专业4:6的形式,平时成绩占4成,期中期末考试占6成;理科专业评价是3:3:4的形式,平时成绩、专业成绩、考试成绩各占比例。这是非常好的,能够多方面的考核学生。同时,我们也可以采用写论文、总结等形式来考核,让学生走出课堂,学会调研,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评价主体多元化。

此外,评价主体不仅仅是德育课老师,还可以是班主任,且可以包括学生自己。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班主任的参与也是德育课评价主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主要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意识进行评定。

3.评价范围延伸化。

德育课的评价范围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渗透到学生所有的德育范围,通过对学生知识、情感、意识、信念、行为等多方面的评价,实现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知识到行为,从行为到情感,从情感到心理,从心理到意志的综合评定。

总而言之,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创造性劳动,德育课教师必须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进行教学。一门好的德育课堂,应该是双向和双赢的,老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地进步。俗话说,鸡蛋从外打破充其量只是一种食物,但是如果从内挣破却是一种成长。因此,德育课的教学必须打破常规,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们要善于“改变理念,创新模式”。相信坚持下去,中职学校的德育课会有比较好的改观!

参考文献

[1]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2]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S].教职成[2011]2号。

[3]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S].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