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课堂讨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2

小议“课堂讨论”

赵兵奎

赵兵奎河北藁城市第一中学河北藁城052100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识码:A

“课堂讨论”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方法。对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发挥个人智慧、培养合作精神、发展思维能力等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得到了充分运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学习方法的效用,在操作中我们须对下列问题引起注意。

一、不注重效果,流于形式,课堂讨论气氛不是冷冷清清,就是“乱作一团”

课堂讨论常常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绞尽脑汁想出调动学生活动的"高招",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就是不予"捧场";另一种是学生争着发言,吵作一团,教师不得不板起面孔维持秩序,高昂的热情凉了,活跃的气氛没了,课堂落人低潮。

课堂讨论的前提是独立思考。学生没有经过思考、体会和感悟,没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和观点,他们又能讨论什么呢?

二、过多、过频滥用课堂讨论,用“满堂争”代替了“满堂灌”

课堂讨论的原则是因材施"论"。有一堂政治课,任课教师虽共安排了5次课堂讨论,但却忽视了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讨论的问题全是教材的原题,这样多的讨论缺乏乡土气息的问题,效果会好吗?这样的讨论不切实际,生搬硬套,只留下了讨论的形式外壳。

那么,应怎样开展课堂讨论,才能克服这些问题呢?我认为"课堂讨论"应结合以下四个阶段,分别采取相应的对策。

1.课前准备阶段--明确目标,确定话题,选择方法,充分准备。

这一阶段是保证课堂讨论成功的基础,它有以下四项内容。

(1)确定"课堂讨论"的学习目标。它是设计有效论题、选择最佳讨论方式、方法的前提。

(2)做好思想、知识、资料上的准备。课堂讨论前师生双方都要从思想、知识、资料上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征询学生最感兴趣或最迷惑不解的问题,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文字或图片资料,教师制作相关录像。

(3)确定讨论话题。话题是实施讨论的纲目,是达到目标的台阶,应精心筛选,合理取舍。

(4)选择课堂讨论的方式、方法。课堂讨论的形式一般分为: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要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安排在讨论环节,对学生易混淆的问题在启发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创设激发认识矛盾和冲突的情境,组织好有探讨性、争议性的讨论,使每个学生的高级思维和潜在能力得到发展。一般来说,重要、难度大的问题应先进行小组讨论,再由各组代表在全班陈述组里的意见。这样既利于在较短时间集中全班意见,促进认识、看法的交流和切磋,又为不善于当众发言的学生提供机会。一般性问题由小组或同桌进行讨论即可。

讨论的方法有:研讨、辩论等。辩论常有正反对峙和轮番打擂等形式,都是为明辨是非组织的讨论。其中,教师可针对学生观点故唱反调以深化讨论。

选择何种方式组织讨论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每个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2.讨论开始阶段--把握时机、明确要求。

本阶段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课堂讨论的契机。一般应按照课堂设计安排讨论环节。但生命状态的课堂灵活多变,因此往往还需根据课堂教学实施状态伺机切入,否则将影响讨论质量和效果。例如:在学生有不同见解时开展课堂讨论、在学生提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时开展课堂讨论等。

教师布置讨论题后,要提出明确要求。例如:细读教材,任选角度,拟写提纲,小组交流;要有独到见解,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和讨论等。在这一阶段,教师可把提前准备好的报刊摘要或录像等资料提供给学生。

3.课堂讨论阶段--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启发、引导、鼓励、调控。

这一阶段是课堂讨论的中心环节,成功的关键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有些预设的问题可能自行化解,无须刻板讨论;而有些未料的新问题随时都可能产生,如得不到及时引导,组织讨论,有效解决,往往会阻滞课堂教学的进程,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

教师在讨论实施环节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引导学生围绕话题中心发言,不要跑题。在讨论活动中,教师因放手让学生构建自己的讨论目标,因此讨论常可能出现目标偏离现象。这时教师就需要敏察动向,悉知原因,重释目标,诱导思路,使学生的讨论回归中心。此时,既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特别要扶持那些具有创新精神的见解;又要抓住和深入理解与主题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开展讨论,追求预定目标。

(2)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普遍发言。由于学习能力、个性的差异使每个成员参与讨论活动的程度不一。教师除了促成恰当的讨论团体外,还要确保每位成员参与机会均等;更要多关注缺乏参与积极性的成员,要激发表现欲,给予机会,不苛求质量,重在情感支持和鼓励。对过于冗长的发言则要巧妙终止,适当限制。此外,还要把学生发言的重要观点写到黑板上,这样可鼓舞本人、激励他人。

(3)要控制讨论和学生发言的时间。课堂讨论的时间要根据需要灵活掌握,讨论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占去其它教学内容的时间。

(4)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当学生的思维模糊时,教师可提出要求,引导问题的进一步澄清,如,"你能为你的观点举个恰当的例子吗?""你能换另一种说法吗?"当学生的思维一直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时,教师可进一步引导深入,如"为什么......"、"怎样才能......";当学生的思维脱离其前同学的发言基础时,教师可提醒发言的一致性,例如"你讲的内容与刚才......的内容有联系吗?"。

(5)要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使每个学生能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一方面教师应尽量控制自己的情感,避免随意流露对学生的赞赏或反对评价意见,尽可能做到一视同仁;另一方面,教师要及时分析、引导、纠正对学生中的一些自相矛盾的结论、错误的推论、肤浅的论点,但一定要采取合适的方式,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避免扼杀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6)发挥教学机敏,及时调整教学。讨论中有时会产生一些未曾预料问题,教师要及早觉察,机敏疏导,拨正方向。有些新生问题有重要意义,如对中心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分歧意见,教师则须权衡中途改变讨论方向的代价与收获,迅速定夺取舍方略;对一些错误的观点,教师必须明确是非,但要充分说理,循循善诱;即使出现了干扰讨论的非常规纷争,也要维持讨论团体的目标指向,采取措施,设法消除。

4.总结阶段--评价、鼓励。

讨论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提高能力。为保证讨论的效果,教师必须在讨论结束后做出小结,要明确正确结论,评价参与状态,指出认识误差并分析致错原因,以使学生明确是非,统一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评价又要对那些表现积极、有独到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

总之,教师要掌握课堂讨论的方法和策略,科学有效地实施课堂讨论,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合作精神,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