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肺癌恶性管腔狭窄32例临床效果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肺癌恶性管腔狭窄32例临床效果探讨

丛云峰

丛云峰(黑龙江省医院南岗院区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中图分类号】R730.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5-0102-01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肺癌恶性管腔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2例确诊为中晚期肺癌恶性管腔狭窄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6例,分别给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与单纯化疗,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1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其中3例(18.75%)患者进行2次植入。1例患者出现气胸,后自行吸收,所有患者均未见粒子游走现象。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肺癌恶性管腔狭窄对肿瘤患者具有较小的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临床治疗有效率高。

【关键词】放射性125I粒子晚期肺癌恶性管腔狭窄临床效果

肺癌是引起人类死亡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肺癌患者在临床确诊时常处于肿瘤中晚期,使临床有效治疗增加了难度。中晚期肺癌恶性管腔狭窄患者由于肺功能查,合并各种基础疾病,往往无法耐受手术及常规放疗[1]。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是近年来治疗中晚期肺癌热点。本文收集了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32例中晚期肺癌恶性管腔狭窄患者,分析并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肺癌恶性管腔狭窄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32例中晚期肺癌恶性管腔狭窄患者,其中,男性26例,女性6例;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为58.5岁。将32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肿瘤分期、大小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给予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化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方法为,首先对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采用GE公司HiSpeed螺旋CT机,确定肿瘤血供情况以及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患者选择俯卧位,对肿瘤靶区进行5mm层厚容积扫描,选择中心层面测量进针角度与深度,进针至肿瘤远端0.5cm处,针距为1cm,进行CT扫描确认后,以1cm的间隔退针并将125I粒子植入,层距为lcm,逐层植入。种植完成后再次进行CT扫描确认,补种如遗漏的粒子。化疗方案方案为长春瑞滨+顺铂、吉西他滨+顺铂。

1.3疗效判断

根据肿瘤消退情况判断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肿瘤完全消失,为完全缓解;肿瘤消退大于50%,为部分缓解;肿瘤消退小于25%或肿瘤增大,为无变化;肿瘤增大超过25%,为进展。

1.4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情况,观察组1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其中3例(18.75%)患者进行2次植入。平均每位肺癌患者植入35例放射性125I粒子。肿瘤周边5mm组织的吸收剂量为5000~13980cGy。经TPS计算,靶区瘤体平均照射剂量为147.5Gy,肿瘤周边匹配剂量为95.4Gy。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后1例患者出现气胸,后自行吸收,所有患者均未见粒子游走现象。

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例(%)]

*与对照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放射性125I粒子是一种低能量核素,可对肿瘤细胞的DNA双链、单链结构造成破坏。粒子植入人体后产生的穿透力较弱,对周围组织不会造成严重损伤,易于防护[2]。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目前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恶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本文对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32例中晚期肺癌恶性管腔狭窄患者进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与单纯化疗,比较其疗效差异发现,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1.25%;单纯化疗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43.75%。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联合化疗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单纯化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16例中晚期肺癌恶性管腔狭窄患者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情况显示,所有手术均获成功,其中3例(18.75%)患者进行2次植入。平均每位肺癌患者植入35例放射性125I粒子。肿瘤周边5mm组织的吸收剂量为5000~13980cGy。经TPS计算,靶区瘤体平均照射剂量为147.5Gy,肿瘤周边匹配剂量为95.4Gy。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后1例患者出现气胸,后自行吸收,所有患者均未见粒子游走现象。

由此可见,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肺癌恶性管腔狭窄对肿瘤患者具有较小的不良反应,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临床治疗有效率高。

参考文献

[1,2]郭志远,崔建玲,付吕平,等.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J].河北医药,2011,23(3):1134-1137.

[2]韦国桢,殷小伟,薛跃军,等.CT引导下组织间植入125I粒子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08,8(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