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使音乐教学更生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1

律动使音乐教学更生动

张华

张华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康复路小学014040

儿童的天性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活动中学习知识,在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将音乐与律动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更快地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一、律动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手段。

1.运用律动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欢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动”的特点,通过律动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感受力、创造力,从而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成功的愿望。

2.巧用律动易化教学内容。

例如:在教学低年级歌曲《布娃娃弹琴》时,四三拍节奏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与他们熟悉的四二拍节奏有明显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进行律动听奏练习,用优美的律动来表现四三拍节奏,充分铺垫,再把歌词加入到优美的律动中,使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学生做起来兴趣浓厚,在听赏几遍后就能够准确地跟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运用“肢体语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爱迪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对音乐怀有浓厚的兴趣时,在亲身参与中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肢体语言”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受到美的熏陶。

1.律动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低年级的律动和歌表演最能表达他们欢快的情绪。古人云:言之不足咏之,咏之不足舞之。律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主题,并在肢体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中受到音乐的熏陶。例如:在教授一年级教材中《其多列》这首歌曲时,它的歌它的词特别难记,我便用肢体语言帮助学生记歌词。在学生初听歌曲时,我根据歌词的内容采用肢体语言,如“上山坡捡竹叶”这句,我做了两个动作,学生很快理解了,而且还知道了“上山坡”和“捡竹叶”这两个动作所表现的内容,真是一举两得。学生在学唱歌曲时兴趣浓厚,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对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2.开创性律动游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创造力,激发他们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学生们常常通过丰富的想像和心灵去表现这些动作,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而通过听音乐有节奏的自由律动更是可以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例如:歌曲《国旗国旗真美丽》就可以根据里面的歌词来创编动作。“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我愿变朵小红云,飞上蓝天亲亲您。”让学生即兴表演,尽情表现对国旗的热爱。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听、创造性地想像、创造性地表现,根据不同情绪设计不同的动作,通过律动表现出来,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音乐活动,提高音乐素质。

要想使学生的演奏能力、演唱能力、音乐感受能力等方面的音乐素养提高到更高的境界,不断得到巩固提高,光靠课堂内的教学实践是不够的,必须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

1.专题性音乐活动。

以集体组织形式进行,具有教育对象广泛性、教育内容多向性、活动形式时代性的特点。如“少先队队列歌曲演唱会”、“爱我中华歌会”,用诗和歌舞串联在一起,以表演唱、齐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来表达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真挚感情。在少先队员队列体操的音乐声中感受音乐美、队形美,也表现了少先队员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2.竞赛性音乐活动。

融知识性、娱乐性为一体的“音乐智力竞赛”,包括音乐知识测验和音乐技能技巧的表演,反映了学生获得音乐的信息量,巩固了音乐知识,又显示了自己的音乐特长。在学唱学习演奏的全过程中,能够磨炼意志和毅力,增强参与竞争的能力和意识,提高自信心,为追求崇高的艺术目标而不懈努力。

3.趣味性活动。

音乐活动富有趣味性,学生参加活动才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艺术实践中听、唱、奏、跳,兴趣得到了满足,才智得到了发展,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精神。“音乐猜谜”、“音乐游戏”、“听音乐旋律猜歌名”、“辨别乐器的音色”、“即兴编舞”等都是很好的表现形式。这样通过一系列的音乐活动,使同学们在课内所获得的音乐知识技能、技巧得到了艺术实践的锻炼体会,发展了他们音乐的兴趣和才能。

总之,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注重听,还要综合利用其他感知通道,采用各种方式、方法把学生充分调动起来,让他们在音乐世界里充分体验节奏感、韵律感、美感,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在愉快的环境中陶冶自己、提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