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王守荣

王守荣(四川省名山县中峰乡中心小学四川名山625100)

【摘要】《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教学中让学生从原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在课程中进行整合,使学生有一个学习、吸纳、提升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服务于生活。

【关键词】生活经验行为提升服务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该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综合课为课程形态。即在品社课中想生活,在生活中想品社。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为,道德存于生活之中,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认识、对生活的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不是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在教学中应努力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环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并让学生参与生活之中,使他们在学后还能将升华后的行为服务到生活中去。

一、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良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保持最佳学习状态的关键,它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把所学回归于生活,就必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来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诱发学生探究性的思维活动,以加强教学的感染力,兴趣的激发可以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听音乐、看课件、猜谜语、玩游戏等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他们在课一开始就集中注意力,形成最佳的学习状态。

比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沟通无极限》一课时,我是这样引入的:首先,演示课件:不同时代的电话机.(让学生观察、识别)其次,提问:你家有电话吗?你的父母有手机吗?电话或手机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帮助?学生通过清晰的画面,并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争先恐后地发言:我家有座机电话。我的爸爸现在用的是智能手机。我用电话给在外打工的爸爸打电话,告诉他:我今年六一儿童节被评为优秀学生……学生个个兴趣盎然。这样,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进行导入,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开课就进入了最佳的学习状态,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二、选材要源于生活

现在的新课程教材配有大量富有情趣、童趣的图片等课程资源,但不管怎么说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还是一些无声无息的材料。这就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探寻学生生活中的矛盾或焦点,设计成类似的情境(小品、课本剧);一些学生一时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做成演示课件等,供学生探讨、解决,以实现激活学生生活、保证活动的指向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并以此充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品质。因此,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

比如在《种瓜得瓜,种瓜得“乐”》这课中,我特意安排学生即兴表演课本剧。学生通过自身表演,观看,充分体验、感悟到劳动的艰辛,通过艰辛的劳动,又收获了丰收的希望,内心倍感愉悦,同时,又切实体会到:要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

三、课堂活动要生活化

知识与理解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育要回归生活,应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其中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是教育的必要手段。《品德与社会》所呈现出来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富有“童心”、“童趣”,是儿童所喜欢、所需要的,力求做到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不要在网上迷路》这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故事导入

小芳是一个网络爱好者,经常上网查资料,也经常上网玩游戏或上网聊天,有一天,她的一个网友提出要跟她见面,小芳该怎么办?

2、启示

小芳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婉转地取消了网友的盛情邀请,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让学生思考,从这一件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3、辩论赛

观点一: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互相可以不遵守规则,甚至可以互相攻击;

观点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即使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也应该遵守规则,否则容易在那里“迷路”,甚至“撞车”。

各自发表自己的观点。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有真正实际的收获。这比老师空口说白话来的具体、实在,不仅拓宽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将是非常深刻、终身难忘的。

四、学以致用,服务生活

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等。

在教学活动中应该遵循儿童的生活逻辑,注意儿童自身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努力促使他们在自身的经验、体验中学习,在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用多种广泛的知识来探讨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服务生活。

【参考文献】《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