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应用现状的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应用现状的分析

孙一帆1张梦娟1金美兰2崔文香1

1延边大学护理学院吉林延吉133002;2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吉林延吉133000

摘要: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及其联合一种临床治疗方法在早产儿护理中应用。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在身体、心理等各方面的影响。叙述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在疼痛、胃肠道、患儿情绪、生长发育等进行详述。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在护理早产儿方面起到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早产儿;非营养性吸吮;身心健康

1.非营养性吸吮概述

非营养性吸吮[1](Nonnutritivesucking,NNS)是指在新生儿哭闹不安或饥饿难忍时,用于安抚早产儿情绪而在其口中给予安慰奶嘴,以增加吸吮次数,NNS并无母乳和配方奶的摄入且不提供能量。当早产儿受到外界刺激时给予NNS其生理反应明显降低,NNS结合其他治疗方法时效果更佳,但不合理的使用也会造成不良后果。

2.NNS在早产儿护理中的促进作用

2.1提高疼痛阈值

杨文美[2]等人在临床操作时给予早产儿NNS并进行心电监护,结果表明;早产儿的面部表情如挤眼、皱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吴银宇等[3]人与魏晓琼等[4]人的研究表明;在对新生儿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如足底采血,利用NNS发现疼痛及面部痛苦表情时间均低于未采用NNS的新生儿,而早产儿对疼痛较新生儿更为敏感。肖伟等[5]人在硕士论文中指出;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进行静脉采血或静脉穿刺等造成疼痛的操作时,此时给予NNS可降低其心率增加的幅度及血氧饱和度下降的幅度并减少哭泣时间及频率。高海霞等[6]人和杨晓霞[7]等人研究一致表明;早产儿在做足底采血或静脉采血时,NNS组在啼哭时间,疼痛面容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说明NNS可降低新生儿的生理反应。高莉莉[8]等人研究结果表明;在临床进行侵入性操作如静脉输液、中心静脉植管、静脉采血等给予NNS联合体位支持治疗可有效减轻早产儿的疼痛进而减少早产儿的身心影响。

2.2增强胃肠蠕动

王梅芳等[9]人研究表明;运用NNS对其视觉、味觉不同程度的刺激可有效促进早产儿的吞咽功能及规律的吸吮。刘丽芳等[10]人研究表明;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胃肠功能不完善,前期给予NNS不仅可以缩短鼻胃管过渡全胃肠喂养的时间,还减少胃肠不耐受现象的发生,增强肠道功能。尤艳霞等[11]人引用多个学者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一个观点;即NNS不论是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过渡到全胃肠营养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对有规律的吞咽及吸吮都有很大的改善。李春华[12]等人表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NNS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与NNS,结果表明;早产儿在摄入奶量上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肠道营养指标达到的时间上均短于对照组,奶量消化吸收情况即残奶量均少于对照组,发生呕吐、腹胀情况减少,NNS改善了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现象。

2.3安抚情绪

早产儿出生时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黄疸,因此需要给予一定时间的蓝光治疗,蓝光照射过程中会对新生儿的眼睛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应给予眼罩保护。早产儿哭闹,抓挠眼罩中断蓝光的治疗,给予NNS分散患儿的注意力,使早产儿在蓝光照射时保持相对的安静[13]。

因此NNS在一定程度上安抚患儿的情绪,减少情绪波动进而降低新生儿在心理上的情绪变化NNS使婴儿情绪得到控制。

2.4减轻疾病症状

张卫红等[14]人针对需要鼻饲喂养的早产儿研究发现NNS对黄疸具有一定的影响,NNS促进早产儿粪便排出的时间、量及降低胆红素的含量、缩短黄疸持续时间,间接达到治疗黄疸的目的,该方法值得借鉴。王鉴等[15]人研究表明;在早产儿研究中NNS和N-NNS对比发现,NNS可有效降低早产儿的腹胀及胃潴留现象的发生。

2.5促进生长发育

王仁媛等[16]人研究表明;NNS联合口腔及口周内的按摩刺激可有效的促进早产儿的体质量和喂养质量,缩短早产儿鼻饲喂养向经口喂养的时间。李月梅等[17]人研究表明;NNS对早产儿身长和头围具有促进作用且恢复出生时体重时间缩短。钟莉芳等[18]人研究结果显示;NNS联合循环光照观察14天后的早产儿不论是头围、身高及体质量其增长情况均高于对照组,对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有一定促进效果。StandleyJM等[19]人研究表明;NNS降低早产儿心率并增加氧合及体重。

3.非营养性吸吮实施的方法

国内学者张卫红[14]研究表明;早产儿在管饲喂养前给予NNS5min/次,24小时内给予8~10次为宜,待早产儿鼻饲喂养结束后即可停止NNS。李英[20]研究指出在喂奶前、中、后每次均给予早产儿NNS5分钟一次喂养共给予NNS15分钟,以达到减轻喂养不耐受的目的,时间界定为2周。章优[21]等学者认为在喂奶前,给予NNS一天一次,每次5分钟,能够经口喂养时即停NNS,若结合口腔按摩时,经口喂养过渡的时间会变短。朱莉等[22]学者指出早产儿在喂养前后给予NNS各5分钟,每次NNS10分钟,一天吸吮5到7次,时间界定为一周,结果表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取得一定的效果。国外学者MaianaderM等[23]人指出非营养性吸吮习惯(Non-nutritivesuckinghabits,NNSH)在童年时期很常见,如果这些习惯被维持36个月以上,则被认为是长期的非营养性吸吮习惯(PNNSH),可能导致咬合、生理和美学变化,则被认为是PNNSH延长。母乳喂养持续时间短和奶瓶喂奶时间长与PNNSH的较高流行率相关。

4.未来展望

总体来说NNS在早期早产儿护理过程中的应用优点大于缺点。NNS通过增加吸吮次数使早产儿的一些功能得到良好的锻炼。由于NNS在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使婴儿保持安静,对一些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NNS能有效的减少误吸的发生,是一种较好的辅助喂养方法。合理利用NNS的优点克服其缺点,NNS发展前景是相当乐观但需要合理有效的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梅芳.非营养性吸吮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功能成熟的效果[J].江苏医药,2016,42(1):99-100.

[2]杨文美,吴梅秀.非营养性吸吮对缓解早产儿操作性疼痛的影响[J].当代护士旬刊,2016(2):50-51.

[3]吴银宇,聂建雄,蔡楠楠,等.非营养性吸吮对缓解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4):71-72.

[4]魏晓琼,郑显兰,冷虹瑶,等.非营养性吸吮对缓解足跟采血所致足月新生儿疼痛效果的meta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3,31(3):272-276.

[5]肖伟.非营养性吸吮对静脉抽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影响[D].泰山医学院,2015.

[6]高海霞,陈京立,高洪莲,等.非营养性吸吮对足跟采血所致新生儿疼痛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53-55.

[7]杨晓霞.早产儿足跟采血干预方法缓解疼痛的对比研究[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36(6):742-746.

[8]高莉莉,张月梅,李佳,等.非营养性吸吮并体位支持对新生儿静脉穿刺疼痛影响[J].齐鲁医学杂志,2016(4):484-485.

[9]王梅芳.非营养性吸吮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功能成熟的效果[J].江苏医药,2016,42(1):99-100.

[10]刘丽芳,漆姗燕,廖均梅.非营养性吸吮对新生儿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4(8):63-64.

[11]尤艳霞,钟学红,金翠,等.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胃肠发育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旬刊,2016(9):17-19.

[12]李春华.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及喂养耐受性的影响[J].儿科药学杂志,2014(2):33-35.

[13]钟莉芳,曾菁,熊菲峰.开塞露通便及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黄疸影响的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163-164

[14]张卫红,叶辉,张春芬,等.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黄疸影响的研究[J].浙江医学教育,2016,15(1):31-32.

[15]王鉴,陈晓霞,金皎,等.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22(9):677-680.

[16]王仁媛,轩妍,刘清华,等.NNS干预联合口腔按摩对早产儿喂养质量和体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6,27(20):3436-3438.

[17]李月梅,付丽.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体格生长的影响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7(6).

[18]钟莉芳,李崎,邱鸿,等.非营养性吸吮与循环光照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16,17(5):77-78.

[19]StandleyJM,CassidyJ,GrantR,etal.Theeffectofmusicreinforcementfornon-nutritivesuckingonnipplefeedingofprematureinfants.[J].PediatricNursing,2010,36(3):138.

[20]李英.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6,6(28):369-370.

[21]章优,童燕芬,厉建英,等.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支持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及表现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33).

[22]朱莉,顾惠英.非营养性吸吮在早产儿吞咽功能障碍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3):118-119.

[23]MaianaderM,SilvadAFC,PinheirodFF,etal.Factorsassociatedwithprolongednon-nutritivesuckinghabitsintwocohortsofBrazilianchildren.[J].BMCPublicHealth,2014,14(1):743.

第一作者简介:孙一帆(1989-),女,安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临床护理。

通讯作者:崔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