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在心身疾病患者护理中的指导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健康教育在心身疾病患者护理中的指导意义

薛菲

薛菲(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卫生院314102)

【关键词】心身疾病健康教育护理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9-0077-01

心身疾病就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其包括典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过敏性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神经性皮炎、斑秃等,以及不典型的心身疾病。后者多数是受下丘脑影响,与植物神经功能相关的疾病,如更年期综合征、经前紧张症、心因性不孕、性功能障碍、胃肠神经症、糖尿病等[1]。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现代医学己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人们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作用也相应得到重视。现代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实,很多疾病都能找到其致病的心理因素。所谓心理因素,就是指个体在心理活动中所产生的冲突、紧张、不良习惯和人格特征等。这些因素与病毒、细菌、遗传一样都能引起躯体疾病。心身疾病就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躯体疾病。

心身疾病的症状,不仅表现在躯体方面,而且在病因方面都存在心理因素。因而,有必要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再给予心理方面的治疗。心身疾病可以由心理病因产生躯体症状,同时也可以因躯体症状而产生或加剧精神症状。所以,躯体方面的对症治疗和心理疾病的对因治疗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护理中,心身疾病患者除了躯体疾病还有心理疾病,需要心理治疗与心理护理同时进行。健康教育正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患者自觉的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特别是要消除心理障碍,防治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祖国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从饮食、起居、七情、六气、环境、季节等多方面论述养生防治。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顺应自然为养生的重要原则;指出应“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把调摄精神情志作为养血保健的重要措施;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重视保养正气在防治疾病中的意义。这对于我们在临床护理实践中进行健康教育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2]。

我们在日常护理中,要自始至终把健康教育作为心身疾病患者心理护理的指导思想。医护人员一定要树立“白衣天使”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患者当亲人来对待,以人间大爱来宽恕,容忍和体谅患者。充分运用人文知识和护理知识,护理要知心、贴心才能治心,需要用伦理的善和人性的美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缩短护患心理距离,消除患者心理隔阂,提高病人的依从性[3],使健康教育能有效实施。在重视发挥护理技巧的同时,针对每个心身疾病患者不同的个体特征,疾病及社会状况和需求,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把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放在重要议事日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病者至上”的服务理念,营造患者最佳的心理环境,从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复[4]。

“心病还要心药医”。对待每个心身疾病患者,在充分取得患者(包括家属)信任的基础上,一定要摸深摸透基本情况和心理纠结,才能对症宣导,通过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认为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多个方面进行。

1、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引导患者从心理障碍的阴影中走出来。“既来之,则安之”教育患者对疾病要泰然待之。

2、树立应激的社会观念。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曾指出,矛盾无处不在。要学会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应激源处处存在,要主动、从容应对。在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面前,要提高素质,主动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到最低程度。

3、顾全大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切实摆正个体与群体、社会的关系。遇事要从大局出发,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学会宽容,妥善处理好家庭、同事、上下级和邻里的关系。依靠社会、能动地适应应激多变的环境。

4、注重自我调节,做到驰张有度。当代社会日益增多的精神压力、心理冲撞、工作重负,社会竞争、人际关系、精力付出、生活压力等,要注意“减压”和调节,注意劳逸结合,驰张有度。

5、得益于社会支持系统。个人能量有限,一定要依靠群体,依靠社会对待应激。减少躯体和精神上的应激压力,减轻或避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6、必要时求助于医务人员。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自我调节不能满意时,或出现一些状况,自己无法理解或承受时,向医护人员求助,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要积极、主动依从医护人员(包括遵照医嘱),协调、配合进行。

7、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包括户外有目的地适当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防病抗病的能力。在优美、清静的大自然环境中,放松心情,以利于心身疾病的恢复。

8、加强自我训练,进行心身平衡调节。可以做做气功,拳术锻炼,或者书画练习,欣赏音乐,书报阅读等,以减轻心身症状,促使病体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程瑞艳.心身疾病概念及临床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4(1):1.

[2].傅启生.《内经》的健康教育思想新探[J],中国健康月刊,2011,4(4):74,76

[3].孙玉美,陈伟华,护理技能在社区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月刊,2009,9(9):89.

[4].田贤英,沈靖才,精神科护理工作体会[J],中国健康月刊,2009,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