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小水库溢洪道布置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刍议中小水库溢洪道布置设计

范斌

阳江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阳江529500

摘要:溢洪道是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常见防洪建筑物,对确保水库的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某水库工程实例,对水库溢洪道的布置及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以期能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库;溢洪道;设计

0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库等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保障其运行的安全十分必要。其中,溢洪道作为水库工程常见的防洪设备,能够有效调节水库的水量,防止水坝被破坏,确保水库运行的安全。因此,对水库溢洪道的布置设计展开探讨,确保其布置设计的合理性,保障水库的安全使用十分重要。

1工程概况

某水库工程主要功能是向农业灌溉、集镇和农村人畜饮水供水,兼顾工业供水。水库总库容1360.1万m3,调洪库容157.0万m3,死库容42.1万m3,兴利库容1161.18万m3。水库拦河坝最大坝高56.0m,建成后可增加灌溉面积2393.33hm2。水库向乡村集镇和灌溉供水流量为2.254m3/s,工业供水流量为0.014m3/s,生态供水流量为0.07m3/s。水库枢纽建筑物由拦河坝、溢洪道、导流输水隧洞组成,工程等别为Ⅲ等,工程规模为中型,主要建筑物大坝、溢洪道、导流输水隧洞为3级建筑物,取水坝属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建筑物为5级。水库拦河坝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P=2%),相应的下泄流量为16.9m3/s;校核洪水标准为1000年一遇(P=0.1%),相应的下泄流量为29.5m3/s;下游消能防冲建筑物洪水标准为30年一遇(P=3.33%),相应的下泄流量为14.8m3/s。

2溢洪道布置

溢洪道的布置根据地形、地质、工程特点、枢纽总体布置、施工及经济指标等综合因素进行全面考虑,由于水库坝址区左岸为向河床方向凸起的厚实山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有利于输水隧洞布置,考虑到导流与输水相结合,结合施工时两者相互干扰和出口水流为平顺入流的实际,将导流输水隧洞布置在大坝左岸。同时,考虑到枢纽总体布置、泄洪消能布置、出口水流与下游河道平顺连接及与导流输水隧洞出口水流归顺,将溢洪道布置在右岸。

溢洪道布置于右岸有2种方案可选择:方案1布置于右岸垭口,方案2布置于右岸紧靠大坝,下面就2个方案作比选。

方案1:上坝址右岸有一垭口,垭口距离大坝右岸约165m,垭口最大高程2045m,比坝顶高程高5m,溢洪道堰顶高程2037.50m,最大开挖边坡高29m,有利于布置溢洪道。因此,将溢洪道布设于右岸垭口,其轴线顺冲沟走向布置,轴线长289.50m。但垭口处是当地一所小学校,若搬迁小学校则造成当地小孩上学困难,加上工程区地处偏远山区,附近没有理想地方建校。

方案2:溢洪道布置于大坝右岸,紧靠大坝,轴线长305.530m,轴线布置需转弯,但工程占地少,不存在搬迁赔偿问题,对当地群众生活影响较小。

一般而言,土石坝大中型水库溢洪道利用地形选在山垭口布置,水库溢洪道2条轴线布置开挖边坡都不大,地质条件相同,工程量相近,但方案1存在小学搬迁赔偿问题,投资较大,因此选用方案2,将溢洪道布置于大坝右岸。

3溢洪道型式

泄洪建筑物为开敞式溢洪道,由于驼峰堰过流能力大于宽顶堰,工程费用较少,所以堰型采用驼峰堰,堰宽B=3、4、5、6、8m。比较5种驼峰堰堰宽后,拟定下面3种不同调洪方案进行比选。

3.1方案1:溢洪道单独泄洪

溢洪道底板高程设于正常水位2037.50m,单独泄洪,堰宽3、4、5、6、8m时水位相差仅0.11~0.4m,坝高增加不大,能满足水库正常运行的需要,既可以保证水库安全又能减少工程量及投资,选择堰宽6.0m。

3.2方案2:溢洪道与隧洞联合泄洪

溢洪道底板高程设于正常水位,与隧洞联合泄洪。隧洞闸门不同开度下,溢洪道堰宽6m时校核水位为2039.06m,与方案1校核水位相差仅0.32m;设计水位为2038.44m,与方案1设计水位相差仅0.34m,坝高减少0.32m。考虑到隧洞永久运行为无压,隧洞最大过流流量12m3/s,隧洞工作闸门开启e/a=0.7,隧洞功能则增加导流、泄洪、输水3种,不便于水库运行调度。

3.3方案3:溢洪道与隧洞联合泄洪

溢洪道底板高程设于设计洪水位高程,与隧洞联合泄洪。隧洞闸门不同开度下,溢洪道堰宽6m时校核水位为2039.44m,与方案1校核水位相差仅0.04m;特殊工况下,隧洞不参与泄洪,溢洪道堰宽6m时校核水位为2039.93m,比方案1校核水位仅高0.53m。

因本区径流面积小、洪水不大,通过不同方案组合,水位对溢洪道宽度以及隧洞是否参与泄洪敏感性不大,为便于今后对水库的运行调度,采用方案1。溢洪道型式选择开敞式无闸控制,堰宽选取6.0m。溢洪道选用单独泄洪的正常溢洪道能满足要求,导流输水隧洞设为单一的输水功能。

4溢洪道结构

溢洪道布置于右岸,其进口形状做成喇叭口,使引流平顺,减小损失。溢洪道为无闸控制开敞式,控制段堰型为驼峰堰,堰宽6m,堰顶高程2037.50m。溢洪道由引渠段、控制段、泄槽段、消力池段及出口护坦段组成,全长305.53m,采用消力池消能。

根据调洪结果,校核洪水时溢洪道下泄流量为29.5m3/s,设计洪水下泄流量为16.9m3/s,消能防冲30年一遇洪水下泄流量为14.8m3/s。

溢0-042.000—溢0+000.00为引渠段,宽度B=10~6.0m,底坡i=0,底板高程2037.000m。其中,溢0-020.944—溢0+000.000长20.944m,为平面转弯段,转弯半径R=40m,θ1=30°,进口段为U形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

溢0+000.00—溢0+012.00为驼峰堰段,高0.5m,长12.0m,底宽B=6.0m,为矩形断面,采用C25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底坡i=0。

溢0+012.00—溢0+089.887为泄槽Ⅰ段,长77.887m,溢0+012.00—溢0+020.00上部设有宽

8.0m、跨度6.0m的交通桥与坝顶公路连接,交通桥后溢洪道宽度由6.0m渐变为4.0m,采用矩形断面,采用C25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底坡i=0.02。其中,溢0+072.433—溢0+089.887段长17.444m,为平面转弯段,转弯半径R=40m,θ1=25°。溢0+089.887—溢0+177.238为泄槽Ⅱ段,底宽B=4.0m,为矩形断面,采用C30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泄槽边墙高1.8m,底坡i=0.625。泄槽底板从溢0+032.00后下设纵、横向排水沟。

溢0+177.238—溢0+199.238为消力池段,由于水库溢洪道水头较低、泄流量较小,加上消力池段地形平缓,所以采用底流式消能。消力池长22m,底宽4.0m,池深1.5m,底板高程1984.193m,为矩形断面,采用C25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消力池底板下设置排水孔,底部铺设砂碎石反滤层。

溢0+199.238—溢0+263.530为出水渠段,其中溢0+199.238—溢0+219.238段为矩形断面,采用C25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底坡i=0.001,边墙高5.9m;溢0+219.238—溢0+263.530出口护坦段为矩形断面,采用M7.5浆砌石护砌,溢洪道出口水流与河道平顺连接。

每条冲沟处设浆砌石挡墙,将区间水拦截引入排水沟排至下游河道。

溢洪道引渠段、控制段、泄槽Ⅰ段及收缩段混凝土强度、抗渗、抗冻等级为C25W6F50,抛物线段及泄槽Ⅱ段、挑流段混凝土强度、抗渗、抗冻等级为C30W6F50。

6.1.2消力池底板抗浮稳定

由于结构是对称的,消力池底板所受的荷载也是对称的。因此,作为一个整体,其满足整体稳定的要求。

由于抗浮稳定安全系数=(水重+自重)/(扬压力+脉动压力)=1.461,所以消力池底板抗浮稳定。

6.2驼峰堰段抗滑稳定计算

驼峰堰段稳定按基本和特殊组合进行计算分析。

6.2.1计算工况与荷载组合

(1)完建工况。堰上下游均无水;荷载组合:结构自重。

(2)正常工况。堰上游水位为正常库水位2037.50m,堰后无水;荷载组合:结构自重+水重+静水压力+扬压力(浮托力+渗透压力)。

(3)设计工况。堰上游水位为2038.78m,堰后水位为2037.932m;荷载组合:结构自重+水重+静水压力+扬压力(浮托力+渗透压力)。

(4)校核工况。堰上游水位为2039.4m,堰后水位为2038.351m;荷载组合:结构自重+水重+静水压力+扬压力(浮托力+渗透压力)。

(5)地震工况。堰上游水位为正常库水位2037.50m,堰后无水,遇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3g;荷载组合:结构自重+水重+静水压力+扬压力(浮托力+渗透压力)+地震。

6.2.2稳定计算

稳定计算方法采用抗剪断公式,根据文献的有关规定,堰抗滑稳定计算公式为:

驼峰堰坐落在泥岩夹泥灰岩、长石石英细砂岩上,地基承载力为300kPa,均满足计算结果。经过计算,溢洪闸稳定和地基应力均满足规范要求。

7结语

综上所述,水库溢洪道的布置设计直接影响到水库运行的安全,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在水库溢洪道布置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对各项参数进行精确的计算,充分考虑各项因素的影响,合理设计溢洪道,从而确保溢洪道的功能效益,保障水库的正常、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中小水库溢洪道设计中的问题及其措施[J].李萍萍.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4).

[2]水库溢洪道结构设计布置[J].徐晓艳.水利科技与经济.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