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36例PSA和PSAP免疫组化表达与临床病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2
/ 2

前列腺癌36例PSA和PSAP免疫组化表达与临床病理分析

彭光银

彭光银(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江苏东台224200)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36例前列腺癌的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复习相关文献资料,研究前列腺癌的病理诊断依据。方法收集本院36例前列腺癌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常规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36例前列腺癌中病免疫病理检查结果显示:PSA、PSAP例均多呈阳性反应。结论结合临床资料、病理形态改变及免疫组化表达及手术前血清PSA常规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对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病理诊断意义。

【关键词】前列腺癌临床病理学免疫组化PSAPSAP

【中图分类号】R73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2-0032-01

前列腺癌是当前威胁全球男性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以欧美发达国家最常见,是欧美国家男性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1]。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生殖系统中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于50岁以上,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在我国目前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欧美国家为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前5位。根据临床表现分为:(1)临床显著型:表现为局部尿道受压或直接被浸润所引起的排尿困难、血尿以及局部疼痛症状,活组织检查证实为癌者;(2)临床隐匿型:癌肿较小,局部证实不明显,在出现转移症状时才被发现;(3)亚临床型:体积更小,在手术切除标本镜检时偶然发现,往往已经转移;(4)临床潜在型:无任何临床表现,仅在尸检时偶而发现的前列腺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本院2001年~2013年间前列腺癌手术标本,双盲法对全部切片进行组织学分型及复诊。所有患者病理检查前均未行放疗及化疗。前列腺癌均经免疫组化PSA及PSAP检查证实。

1.2方法标本均为中性甲醛固定,常规肉眼检查、取材、石蜡包埋、切片脱蜡,HE染色。免疫组化检查均应用EnVision法作PSA及PSAP、CK等免疫标记以辅助诊断,所有抗体均购自福建迈新公司,均为工作液,均在枸橼酸盐缓冲液中修复后,所有操作均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免疫组化以细胞胞浆出现背景清晰的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为阳性,(-):无染色细胞;(+)阳性细胞数<10%;(++)阳性细胞数10-50%;(+++)阳性细胞数>50%;

1.3统计学处理有关数据应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临床病理指标之间及与蛋白表述之间运用X2检验;两蛋白表达之间的比较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2.1病理组织学

大体:前列腺癌体积可大小不一,小至5mm以下,大至可占据整个前列腺,甚至向邻近组织浸润。癌肿可为圆形或椭圆形,不规则形,边缘不清,质地硬实,切面灰白色或浅黄色,有砂粒感,有时可有很多小孔或小裂隙,不呈分叶状,偶见出血坏死。大多数癌发生在前列腺后叶,甚至侧叶、前叶,而中叶很罕见,与前列腺增生症有明显不同。

镜下所见:前列腺97%以上为腺癌,按分化程度可分为高、中、低及未分化型。腺癌在光镜下可见3种细胞形态:(1)透明细胞,胞浆泡沫或淡粉红色染色;(2)暗细胞,胞浆均质略带碱性染色;(3)嗜酸性细胞,胞浆内有嗜酸性颗粒,小腺泡型癌常由暗细胞组成;大腺泡癌常由透明细胞组成;筛状型实、心型和小梁型可由以上3种细胞混合而成。癌细胞大部分呈腺体结构,有腺腔,腺体大小不等,排列呈多层,有时呈乳头状,瘤细胞体积较大,核染色深,腺体可向间质内浸润,其间可夹正常腺上皮为精囊腺。由于腺体可产生大量酸性磷酸酶,故患者血(或尿)中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增高。前列腺癌诊断主要依据细胞核的异型性浸润性和结构紊乱,特别是出现明显大的核仁,国内有文献报道在有结构异常(小腺泡)或有浸润性生长(间质浸润)的上皮中找到2-3个直径>2.5μm的大核仁就能和良性病变鉴别。[2]

2.2免疫组化

腺癌成分PSA、PSAP、keratin为阳性,CK34βE12均为胞质定位,P63为胞核显色。

3.讨论

3.1诊断与鉴别诊断

前列腺癌的免疫组化染色应用最普遍的是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及特异性酸性磷酸酶(PACP)。PSA是正常前列腺或前列腺癌上皮分泌的糖蛋白,对判断抗原产生的部位及数量特异性很强;而PACP则对鉴别起源于前列腺的肿瘤及原因不明的转移性癌有帮助。二者联合应用,可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的准确率。AgNORs计数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有一定意义,也有人认为前列腺的良恶性病变若用AgNORs法来检测并无显著意义。对于血清PSA>20μg的病例要谨慎诊断,观察HE切片中是否具有前列腺癌的形态学变化,对于仅凭HE切片无法确定的病变,应作免疫组化进一步确定。另外,还可通过流式细胞测量技术对细胞核DNA倍体进行分析研究;对激素、癌胚抗原、癌基因等肿瘤标记物的检测,有助于前列腺肿瘤的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3.2转移与预后

肿瘤早期可浸润包膜,晚期侵犯邻近组织,侵犯直肠较少,因为前列腺后有较厚的筋膜,可抵御癌组织浸润。淋巴道转移较常见,可达髂、骶、股部及主动脉旁淋巴结,最后甚至可累及气管、支气管和锁骨上淋巴结。血道转移也很常见,可转移至骨、肺、肾上腺等。骨的转移是前列腺癌的特征,其中以髂骨、骶骨为多见,次为腰椎、股骨、脊椎、肋骨等。前列腺癌转移至骨的特征是刺激局部骨质增生,有助于X线的增生,此时碱性磷酸酶也增高。晚期转移多为通过门脉或腔静脉系统而至肺、肝、肺膜等[3]。

正常前列腺,腺体自尿道向周围放射,腺泡呈弯曲状结构。增生的前列腺呈典型的结节状,无腺体的放射状排列,腺泡保持弯曲结构,而在前列腺癌中这些特点已消失,代之以成团的腺泡或集合成群排列,或零星散在排列,不规则的生长。在低倍镜下最易看到[4]。另外,正常前列腺及增生前列腺腺泡周围有基底膜,外围以弹力纤维网及平滑肌束;而癌腺体周已无弹力纤维,癌细胞穿过平滑肌束,向周围间质浸润。如果看到癌组织已向神经纤维周围浸润,意味着早期浸润。

综上所述,本组病例分析36例前列腺癌,结合临床资料、病理形态改变及免疫组化表达进行综合分析,对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明显的实用价值。对于血清PSA>20μg的病例要谨慎诊断,观察HE切片中是否具有前列腺癌的形态学变化,对于仅凭HE切片无法确定的病变,应作免疫组化进一步确定。免疫组化验查PSA和PSAP免疫组化表达与临床病理分析,结合术前血清PSA常规检测,将为临床及病理诊断提供新的重要理论依据[5]。

参考文献

[1]红华,云志忠,王芳,等.超声引导经直肠前列腺6点、10点和12点活检术比较.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40(12):1429-1431.

[2]徐丽,唐杰.经直肠超声引导前列腺活检方法发展近况[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8,10(7):467-469.

[3]董晓秋,张晨,王晓敏,等.超声引导下6点随机法前列腺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J].中国肿瘤临床,2009,36(20):1160-1162.

[4]陈兴发,贺大林,侯惠莲,等。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540例临床分析[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2009,14(1):22-24.

[5]童仕俊,姜吴文,杨宝年,等.经会阴10点以下或以上前列腺活检诊断效率和并发症比较[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09,30(5):348-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