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新课标中的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新课标中的实践与思考

徐晓敏

徐晓敏山东淄博市张店区第七中学

新的教材、新的标准、新的理念,孕育着新的教学模式。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其需要达到的语言技能要靠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才能达到熟练的境界。作为英语教师,就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把学生看成能动的主体,促进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英语课堂上创建有效的小组学习模式,对于实现这个目标起着重要作用。

一、小组学习的优势

1.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形式上看,小组学习采用几人围在一起的圆桌形态,打破了传统的同向座位结构,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从学习过程看,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有具体的讨论、操作、交流的内容,每一个达到学习目标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愿望。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是把现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尽量做到让学生去发现问题、体味结论的得出过程、探究现象中存在的规律、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在上I’llhelpcleanupthecityparks这一课时,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张写着文章重难点知识的纸条,如短语动词的用法,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写下来,小组合作讨论。每个小组都能总结出一些条目,并配有造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各个小组都发现setitup,putthemon,putthepictureon,putonthepicture,takeafterhismother,lookafterhim,从而形成规律性的知识:“动词+副词”构成的短语动词,代词放在中间;“动词+介词”构成的短语动词,代词放在后面。通过组内讨论、组间沟通,学生欣喜:我们发现了“动词+副词”构成的短语动词,代词只能放在中间,名词可放在中间也可以放在后面;“动词+介词”构成的短语动词,代词(用宾格)放在后面这一规律。学生亲历了知识的生产过程,既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推断出知识的规律,更从中体验到了探索、合作和成功的快乐。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各抒己见”、“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完成自主学习过程,成员间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体现出了齐心协力、团结协作的精神,也让学生间的友谊得到升华,集体主义观念得到加强。英语的“情景教学”、“活动课教学”以及现在提倡的“任务型教学”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合作。如练习对话时,分小组表演并进行小组之间的竞赛,小组成员必须分工配合,仅仅一个学生的力量很难完成。小组成员你一句,我一句,就是一名差生也可以说上一句话,哪怕是非常简单的会话,也是出了力的。实际教学中,小组成员分工合理、协作到位的,总能最出色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4.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教师多采用自评、互评等形式让学生对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教师常说“比一比哪个组最棒”、“你赞同哪一种方法”、“说说他的见解好在哪里”,充分体现了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间的相互竞争。通过竞争,利于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为适应将来竞争性的社会打下坚实的心理素质基础。

二、小组学习的具体实施

1.动态分组。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至6人为宜。在保证组内优、中、差搭配的情况下,不同性别和不同性格兼顾,并按照成绩给学生进行编号:1、2、3、4(当学生抢答时,可以把简单的题目指定每个组的4号来回答,让学困生也能有机会抢答,便于分层教学)。同时,在“组内异质,组际同质”的基础上,定期对小组成员流动实行动态编排。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不断有机会了解更多同学的观点,也可以打破组内长期形成的有的学生在组内起控制作用,有的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让学生有在新组内重新树立形象的机会,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2.优选内容。首先,要选择值得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内容组织开展合作学习。有些内容学生个人能完成,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因为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不能使全体学生主动参,反而会让多数学生失去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机会。其次,要把握安排合作学习的时机,一节课不宜过多地采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是在需要的时候进行,探究的问题要具有思考讨论的价值。一般来说,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讨论和探究。如学习被动语态时,通过对几个学生在黑板上把“主动句”改为“被动句”的题目进行评价之后,小组内讨论把“主动句”改为“被动句”应注意些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把“主动句”改为“被动句”的规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当遇到大家都想解决而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如学习定语从句Thisistheplacewheretheweatheriswarm.和Thisistheplacewhichwevisited.时,先让学生动笔翻译句子,发现困惑时,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找出在定语从句中确定关系代词的方法。当对一些问题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开展争论时,可以组织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如做这个练习题“Idon’tknowifhe_______(come)tomorrow.Ifhe______(come),Iwillstayathome.”时,有的学生提出if是“如果”的意思,有的学生认为if是“是否”的意思,对于这种情况,我让小组讨论“if的意思和用法”。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if在不同句式里的意思。总之,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应该追求形式与效果的和谐统一。

3.及时指导。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巡视,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教师要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正如英国作家萧伯纳所说:“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各自便有了两种思想,甚至还会产生思想的火花。”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要让别人把话说完,不打断别人的发言,学会抓住别人发言的精髓,从中摄取有用的信息,加以分析、比较、辨别、综合来充实自己的观点,使之为我所用。从中得到启迪,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加进自己的思考,不断使自己的见解更全面,更深刻,更具创造性。

4.交流评价。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紧紧抓住。进行交流要以小组为单位,牢固确立“组荣我荣,组耻我耻”的观念,提高小组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教师评价不仅要关注合作结果,更应关注合作过程,要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学生加以激励。

三、小组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现在走进课堂,小组学习似乎成为一种时尚。但冷静地观察不难发现,其中流于形式的较多。在教学中,教师大都采用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合作,无论什么课型都采用,一会儿用一次,表面上看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实际上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有的小组学习,学生刚分好组,面对面坐下来,没来得及说几句话,就被教师制止,安排下一个内容。还有的小组学习,个别学生不能独立思考,惟他人是从,或者不善于思考,不懂得尊重别人意见,小组成为个别优生的“一言堂”。也有的小组在教师把任务布置下来后,几个学生在一起无话可说,无事可干。种种现象,反映出一些教学者对小组学习的认识和使用尚有不到位之处。

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那就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落实。

1.时间落实。一是给学生充分的组内讨论和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组内发言、动手、得到评价。二是小组学习结束应有全班交流、评价的时间。这两处时间中任何一处不落实,都会直接导致小组学习流于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压制。

2.组织落实。小组学习组织不好,容易出现“放羊”现象,造成纪律混乱的场面,或沦为个别活跃学生的“一言堂”,起不到应有的效果;也有的小组一潭死水,学生动不起来。为此,教师应在经常运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指导在班级内形成分组惯例,定好小组长,做到教师一声令下,学生各就各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讨论习惯,包括守纪的习惯,倾听、反驳、发言的习惯。教会小组长主持小组学习的方法,如发言离题的同学要给予提醒,违纪的要给予批评。还有限制发言时间,鼓励差生解决简单问题,确定全班汇报的发言人等,都是小组长的职责。教师平时能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多培养这样的小助手,小组学习时,各小组的情况就能操控自如,不至出现教师在小组间匆忙穿梭、顾此失彼的现象。

3.学习任务落实。学习任务是否恰当,是学生能否有效开展讨论的前提。拟定的任务与已学知识间要有恰当坡度,并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也就是“有说头”、“有做头”、“有争头”,让学生有参与的积极性。所定任务不应限于一种答案和一种解法,以便诱发学生的多种思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彰显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集思广益的优势。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的学习活动形式。它激发了学生的奇思妙想,课堂里出现了很多的精彩发言。但是流于形式的小组学习、无效的小组学习、热闹型的小组学习、瞬间型的小组学习等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要杜绝这些所谓的“小组讨论”,主要靠教师转变观念,学会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让每个学生会讨论、会发现、会倾听、会提问、会思考、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