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骨折患者手术前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指标变化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4-14
/ 2

创伤性骨折患者手术前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指标变化的探讨

陶昊李海燕李长风

陶昊李海燕李长风(山东省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66003)

【摘要】目的:探讨在手术前后的治疗工作中创伤性骨折病人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指标的改变情况。方法:对2012~2013年间我院收治的286例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指标测定,设为观察组,同期抽取24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进行比照,评估两组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后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值是(31.07±3.41)s,较之手术前的(19.88±1.74)s有显著性提高(P<0.05),而与正常对照组的(30.22±3.53)s相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创伤性骨折后患者往往有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指标降低的情况,临床需要予以足够重视,并通过准确把握手术时机和尽早治疗来加以控制,以免发生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及术后再出血等状况,从而增加医院单位救治工作的难度。

【关键词】创伤性骨折手术前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4-0106-02

近年来,随着交通业和建筑业的发展,创伤性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增加,骨折类型也越来越复杂[1]。为了提高临床治疗创伤性骨折的手术水平,最大限度避免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状况出现,准确把握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显得尤为必要。为此,2012~2013年间,笔者对我院收治的286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实施了术前、术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指标检测,同时抽取同期2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比照,取得了不错的研究进展。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12~2013年间到我院骨科接受诊治的286例创伤性骨折患者及其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其中男性病例有201例,女性病例有85例,年龄在19~74岁之间,平均年龄46.5岁。将上述286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期抽取240例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有男性病例177例,女性病例有63例,年龄在21~76岁之间,平均年龄43.3岁。两组受试者均经相关临床检查后,排除患有严重心脑肝肾疾病、全身系统疾病和过敏体质者,手术者无相关禁忌证,组间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等)的比照,差异不明显,P>0.05,符合可比条件。

1.2方法

1.2.1制定标本

在观察组病例入院半小时内、术后次日清晨空腹8小时,对其肘部静脉血进行样本采集,样本量在1.8毫升左右;对照组病例于入院前、后清晨空腹超过8小时的情况下进行肘部静脉血抽取,抽取量与观察组相同,并选取真空负压硅化玻璃试管存放,在每分钟3000r转速下对血浆进行离心,待10分钟后,将乏血小板血浆离出并送检[2]。

1.2.2仪器及试剂

本次研究选择全自动血凝仪(Sysmex公司生产,型号:CA-1500)对受试者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指标进行检测,原装试剂盒及APTT试剂、凝血酶原时间(PT)试剂等相关的试剂由Dade-Behring公司提供。

1.2.3检测方式

在全自动血凝仪的辅助下,通过凝固法对观察组手术前、手术后及正常体检者血浆中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水平进行测定。根据仪器及试剂盒说明书的相关检测要求进行严格操作,于2小时内检测完毕,并记录好相关的数据信息。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统计软件选用SPSS19.0版本,计量资料选择t检验,检测标准以P=0.05判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手术后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值是(31.07±3.41)s,较之手术前的有显著性提高(P<0.05),而与正常对照组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值相对比,两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值较为接近,差异不明显(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病例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比照(s)

3讨论

创伤性骨折是骨科临床中接触较多的一类骨折,在发生创伤性骨折期间,患者骨折部位的凝血酶原会被大量激活,并在转化为凝血酶后参与到血液循环当中,经不同凝血途径(如内源性凝血途径等)与钙离子(Ca2+)共同作用,促使纤维蛋白原被激活为纤维蛋白,导致患者出现高凝现象。此期间患者的血流速度会有所减缓,血液相对黏稠,增加了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以及肺栓塞的风险。若此时予以抗凝治疗,很可能会使得患者术中出血后无法得到顺利止血的情况,同时也增加了患者术后再次出血可能性。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是现阶段临床检验工作中常用于对内源性凝血系统进行反映的一项重要指标,具有较为理想、可靠的敏感度,同时还可用于检查前激肽释放酶及Ⅶ、Ⅷ、Ⅸ等血浆凝血因子的水平[2]。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越短,表示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凝血因子水平越低,患者可能有高凝现象。通过术前对创伤性骨折患者施以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测定,以确定是否给予抗凝药物治疗,对于预防术中止血困难、术后再出血等情况有其必要意义[3]。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通过对观察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进行测定,发现该组病例手术后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较之手术治疗前有显著性提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值相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这与相关报道存在基本的一致性[3]。同时,经过研究,我们推断出,创伤性骨折后患者往往有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指标降低的情况,临床需要予以足够重视,并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临床救治工作的水平:(1)检测前需要对血浆进行充分离心,以免离心时间短导致血小板未全部沉降,致使检测结果受到影响,进而耽误临床治疗工作进度。(2)准确把握手术时机和尽早治疗,在术前可根据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检测结果,合理选用相关抗凝药物为患者进行治疗,待患者的凝血功能趋于正常后再进行手术治疗,以免发生术中止血困难或术后再出血等状况,从而增加医院单位救治工作的难度。

参考文献

[1]张宏伟,魏立友,邱方,等.血必净注射液对创伤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0,32(4):410-411.

[2]秦祥德,徐成伟.创伤性四肢骨折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J].山东医药,2010,50(22):71-72.

[3]CunninghamLLJr,MadsenMJ,VanSickelsJE.Usingprealbuninasaninflammatorymarkerforpatientswithdeepspaceinfectionsofodontogenicorigin[J].JOealMaxillofacSurg,2010,(02):375-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