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训练护理干预在保护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患者社会功能中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1

交往训练护理干预在保护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患者社会功能中的效果

费惠慧张蓉

(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目的:探讨交往训练护理干预在保护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患者社会功能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精神科收治的双相情感障碍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6个月的交往训练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社会功能缺损改善情况。结果:护理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各项社会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对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患者实施交往训练护理干预,可有效保护患者的各项社会功能,对促进病情稳定、改善疾病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护理干预;双相障碍;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9-0159-02

双相情感障碍是心境障碍的常见类型,其发作时既表现为抑郁又可表现为躁狂,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行为以及认知的改变,还存在妄想或者幻想等诸多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的社会功能随着疾病的加重而逐渐下降[1]。本组研究对住院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患者实施交往训练护理干预,在保护患者社会功能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双相障碍住院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0~50岁,平均(32.6±10.3)岁;病程5~10年,平均(7.3±3.1)年。入组标准:(1)均符合我国精神障碍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2)临床症状基本消失;(3)病程>5年,疾病复发在3次及以下;(4)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5)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加。排除:(1)伴有其他严重的脏器组织疾病、脑器质性病变以及其他疾病者;(2)伴有智能障碍、沟能障碍者。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均实施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还实施交往训练护理干预,内容如下:(1)前2周护理人员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深入了解患者的身心状态,评测患者的各项社会功能,明确患者目前在社会功能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制订训练计划。(2)3至8周时,让患者听讲座,传授疾病知识、社会功能知识,并分组进行交流、讨论,对于个别患者可进行一对一辅导。患者掌握相关知识后重点指导患者掌握交往技巧,领悟交往的重要性。(3)9到16周,进行交往模拟训练,让患者掌握生活中常见场景如问路、邻里打招呼、购物等交往技巧,让患者扮演社会中的不同角色,训练患者交往时持正确的姿态、手势以及面部表情等,并鼓励患者多与他人交往,并将所学运用于交往中。(4)17至24周,让患者进行社会实践,首先安排患者在院内商店进行购物、问路等社交活动,熟练后安排患者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活动,逐渐增强社会交往能力。

1.3评估指标

两组护理前与护理6个月后采用社会功能缺损量表进行评测,该量表共包含了10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为0分、1分、2分。“0”分表示患者没有社会功能异常表现,或者只有极度轻微的缺损;“1”分为有明显的功能缺损表现;“2”分为有重度功能缺陷表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社会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比较,见表。

3.讨论

目前,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机制与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疾病发作时以抑郁、躁狂或是混合交替发作为特点,发作强度与持续时长都显著高于正常人的情绪波动。虽然服用抗精神类药物可有效控制病情,但患者仍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社会功能受损、生存质量下降以及精神残疾等诸多问题,尤其是患者的社会功能一旦受损严重,极不利于疾病的治疗[2]。本组研究对双相障碍缓解期患者实施交往训练护理干预,传授相关交往知识与交往技巧,在院内练习各种人际间的交往,增强患者的交往能力、交往兴趣以及交往信心,同时通过交往训练干预,不断提高患者对内心情绪的表达能力,引导其正确释放动机以及情绪,从而提升社交功能。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6个月后各项社会功能缺失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证明了对双相情感障碍缓解期患者实施交往训练护理干预,能有效保护患者的各项社会功能,对促进病情稳定、改善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顺发.双相障碍的临床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13):2384-2386.

[2]陈红红,李春阳,陈超,等.双相障碍住院患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及应对方式调查[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4):2390-2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