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的中医药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肝病的中医药治疗

李月勤

河南省平舆县中医院463400

摘要:中医药在临床上积累了相当的治疗经验,其集中表现为辨证施治和分型论治,这也是近年来中医药开展临床研究的两个主要方面。其使用方药,多为传统方加减和单方草药,总体上仍为辨证施治。同时又将辨证施治与生化、免疫等客观定量指标做对照研究,旨在寻找某种相关关系;或是采用生化、免疫、病理、分子生物学、基因与蛋白质组学等指标,作为辨证施治的疗效判定是可能作用机制研究的标准和手段。在此基础上,己发现一些有效中药单体、单味药、复方对肝病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肝病;中医药;治疗

肝病是指各种因素引起的肝功能损害的总称,包括病毒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根据肝病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中医辨病为“黄疽”、“胁痛”、“鼓胀”、“庙瘾”等。各种肝病一直困扰着患者,对于医疗工作者一直是比较棘手的问题。西医在肝病特别是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的病理及发病机制方面相对研究的比较深入,但治疗上一直没有较大的突破,目前仍然缺乏理想的有效药物。

中医药以辨证施治、个体化治疗肝病,具有有效、副作用小、可长期服用等特点,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生存质量方面,相对于西医来说具有特别的优势。

1病毒感染性肝病的治疗

1.1慢性乙型肝炎(CHB)

核苷和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的问世,促进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联合抗病毒药物,取得抑制病原和组织学改善。在“十一五”期间开展辨证复方中药联合阿德福韦治疗CHB临床研究,多中心(17家三甲医院)、大样本(全数据集590例)、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由第三方统一检测(上海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48周疗程,试验组在HBVDNA下降的同时,HBeAg阴转率较对照组提高11.78%。同时观察到中医药组对炎症和组织学的改善,突破了“中医治疗肝炎无证据”之说,做出了现代中医研究的一个范例。

1.2HBV

携带者HBV携带者数以千万计,虽无生命之忧,却饱受发生肝炎、肝硬化、肝癌之扰。此类人群的治疗目标是清除或降低HBV载量,但是尚无治愈良药。为此,十一五期间开展了单纯中医药对此群体治疗的多中心、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立法处方根据多年治疗经验,纳入500多例组织学G2、S2以下的HBV携带者、从中医的“正虚”病机分析入手,服用以扶正补“肾”(提高免疫)为主的复方中药。经治1年后HBVDNA下降>2log或降低到4log者占17.5%,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停药半年后观察无反复。课题组还对中医药治疗机制作了探讨,显示服用补肾清透方药提高了Th1/Th2细胞因子水平。

1.3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

对于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十一五期间做了探讨,初步建立了慢性丙型肝炎(CHC)单纯中医辨治方案,使不能耐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和肝组织学有所改善。还观察到与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加用中药组,在48周治疗结束时和随访24周时的病毒学应答、组织学改善方面,均显著优于单纯西药组。这个研究因治疗丙型肝炎的新药不断出现而停止,但是现有苦参素类等中成药对丙型肝炎抑毒、抗炎、抗肝纤维化的临床治疗还在进行。

2非感染性肝病的治疗

中医治疗非感染性肝病保留较多传统治法方药。

2.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

脂肪代谢障碍性肝病有多种,本文特指NAFLD(含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当前脂肪肝高发且被认为是发生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因素,对脂肪肝的治疗日益受到关注。NAFLD病机复杂,但基本问题是胰岛素抵抗及与之相关的代谢综合征的治疗,其间氧化应激与脂质过氧化、肿瘤坏死因子等都是导致炎症、肝脂肪变及纤维化进展的因素。中医认为过食肥甘厚味者,中焦脾胃湿热蕴结,久则气滞血瘀、肝失疏泄,气机不畅,痰凝膏聚成病。脂肪肝、肥胖人本虚标实,辨证论治多从疏肝理气、健脾化湿入手。常以古方香砂六君子汤、连朴饮、血府逐瘀汤为基本方加减,配合饮食调整和增加运动量可获较好效果。急则治标常用疏肝理气、导滞通腑法。

2.2自身免疫性肝病(AID)

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以及重叠综合征等,本文仅简述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PBC,其他病种可以借鉴辨证论治。PBC以肝内中小胆管非化脓性炎症破坏,肝内胆汁郁积为特征,发病后迁延不愈,反复渐进,终至肝硬化。中医针对本病早期或缓解期无特征性病症,根据体质调理。活动期配合免疫抑制剂使用,减少剂量或缩短免疫抑制剂疗程。辨证论治是治疗法则,当出现症状时可参考

古籍中的黄疸、黑疸、积聚、鼓胀等证治方药。慢性期一般采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方药,或用清热养阴、滋养“肝肾”法,辅以活血化瘀药与熊去氧胆酸(UCDA)联合治疗,多可获长期稳定。UCDA使胆汁酸向胆小管内转移,促进肝细胞的分泌和免疫调节,实现延缓组织学损伤,与具有利胆降酶、抗肝纤维化中草药、中成药或甘草酸苷制剂配伍使用,是当前较常见模式,有报告用补虚化瘀法联合UCDA治疗获得较好疗效。

2.3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应综合治疗,中医药是辅助手段。中医药伴随手术、介入、消融、放化疗、靶向治疗等,可用于病程各期。中医药治疗目的在于缓解肝癌相关症状、减轻理化治疗的不良反应、保肝、增强体质、延长生存期等。中医药治疗个案报告较多,但缺乏以肿瘤、功能状态、延长寿命的临床分期[如巴塞罗那(BCLC)分期等]为依据的综合评价,随机对照疗效研究非常困难,疗效表达主要是提高免疫间接抑瘤。作者曾用抗纤维化中药与白细胞介素(IL)2同用,逆转高水平甲胎蛋白(AFP)获良效。传统中医治疗模式大多对早期无症可辨者根据体质与正气不足(免疫低下)的机制处方,将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与健脾益气、舒肝理气、活血散结之品配伍使用;中晚期健

脾益气,顾护胃气保留生机,需权衡祛邪(癌)与扶正的利弊。关于抗癌中药(天然药)及其成分的研究一直在进行,石见穿、急性子、葵树子、黄药子、石上柏、菝葜、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薏仁等对癌细胞或其血管生成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结论

今后应在已证明的有效的中药和西药中,结合中医辨证分型进行合理严谨的科学设计,选用中西药的最佳组合,使两者灵活地结合,各取所长,互补其短,从而明显地提高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威,刘勇.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概述与展望[J].辽宁中医杂志,2008(l0):494-495.

[2]周福生.肝病的中医药治疗概况及展望[J].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年会暨"广东肝脏病防治百日行"活动启动仪式专题报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