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直疝疝囊突入阴囊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腹股沟直疝疝囊突入阴囊原因分析

刘新军刘泽海

刘新军刘泽海(四川省通江县人民医院636700)

【摘要】目的探讨腹股沟直疝突入阴囊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9年2月涪阳中心卫生院收治的125例次腹股沟直疝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25例次腹股沟直疝病人,疝囊突入阴囊7例(突入阴囊组),发生率为5.6%。与未突入组相比,突入组病程更长,疝囊及疝环口更大,多有慢性咳嗽等致长期腹内增加的因素。结论腹股沟直疝可突入阴囊,其发病与高龄、病程长,疝囊巨大以及合并有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致长期腹内压增加有关。

【关键词】直疝疝囊阴囊腹股沟管直疝三角

【中图分类号】656.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5-0194-02

腹股沟直疝是腹股沟疝的一种常见类型。《黄家驷外科学》等国内外专著及教科书均认为腹股沟直疝疝囊不突入阴囊[1-2],但在临床上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涪阳医院2000年3月至2009年2月共诊治125例次直疝病人,其中7例腹股沟直疝疝囊突入阴囊,以生率为5、6%,现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25例次腹股沟直疝病人均为男性,平均年龄(60.1±2.3)岁,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分型标准[3],Ⅰ型疝5例,Ⅱ型疝12例次,Ⅲ型疝92例,Ⅳ型16例次。

1.2方法:分析125例次腹股沟直疝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疝囊是否突入阴囊,对病人的年龄、病程、疝环口大小、疝囊大小及合并基础疾病等情况,比较其差异性,以了解直疝疝囊突入阴囊的影响因素。

1.3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

1.4结果:125例次直疝病人中,疝囊未突入阴囊118例次(未突入阴囊组),突入阴囊7例次,(突入阴囊组),占直疝的5.6%,7例中2例为滑疝,突入物为膀胱。突入与未突入组病人的年龄、病程、疝环口大小及疝囊大小比较见表1.疝环口与疝囊大小均根据术中发现为准。突入组病人其年龄、病程、疝环口及疝囊大小均高于未突入组,比较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慢性病致长期腹内压增加因素发生率比较见表2。突入组病人其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手术及习惯便秘史发生率分别为57.1%、42.9%、57.1%,上述疾病的发生率均高于未突入组病人,比较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病人的年龄、病程、疝环及疝囊大小比较

组别年龄(岁)病程(月)疝环直径(CM)疝囊最长径(CM)

未突入阴囊例次(118例次)59.1±3.143.9±5.43.8±0.35.4±1.7

突入阴囊

(7例次)75.3±6.3354.0±51.36.4±0.810.9±2.9

表2两组病人腹内压啬因素比较(例%)

组别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手术史习惯性便秘

未突入阴囊例次(118例次)10(8.5)12(10.2)16(13.6)

突入阴囊(7例次)4(57.1)3(42.9)4(57.1)

2讨论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约占腹外疝的90%-95%[4]。斜疝是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内环口突出。直疝是指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于体表的疝,不经过内环口。不同类型腹股沟疝好发于不同年龄段,斜疝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则多见于老年。

腹股沟区深层薄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缺陷,是各种腹股沟疝发生的根本原因。Fruxhard将这个深层薄弱区称为:“耻骨肌孔”。它被腹股沟韧带和髂耻束分成上下两个区域,上区为直疝三角和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的内环,下区有股血管、神经和股管通过。腹股沟区的斜疝、直疝和股疝均来源于耻骨肌孔[5-7]。《黄家驷外科学》及《克氏外科学》等国内外专著及教科书均认为:斜疝疝囊经腹股沟管从外环口突入阴囊,直疝疝囊则不会突入阴囊。但临床上,腹股沟直疝疝囊究竟是否可以突入阴囊仍值得探讨。近十年来国内陆续有腹股沟直疝疝囊突入阴囊的报道。我院125例次直疝中有7例的疝囊突入阴囊,发生率为5.6%。可见,腹股沟直疝疝囊可以突入阴囊。

直疝疝囊与斜疝疝囊突入阴囊路径不同。斜疝疝囊从内环口突出,疝囊位于精索内,外面包绕精索内筋膜及提睾肌,疝囊后方的腹横筋膜相对完整。当疝囊逐渐增大,疝囊即沿精索向外环口突出。外环口是腹外斜肌腱膜纤维在耻骨结节外上方形成的一个三角形裂隙,本身较为薄弱,疝囊一旦突破外环口,就可以进入阴囊。直疝的发生是因为直疝三角的腹横筋膜薄弱,疝囊位于输精管、精索血管及精索内筋膜的后方,表面为薄弱的腹横筋膜。直疝疝囊增大时,其表面的腹横筋膜变得更加薄弱或完全缺损。随着疝囊的进下步增大,在其前方由于受到坚韧的腹外斜肌肌膜的阴挡,即突向相对薄弱的外环口。一旦突破外环口,疝囊则在精索后方,突入位置更低、组织极为疏松的阴囊。

本研究发现,腹股沟直疝疝囊突入阴囊与年龄、病程、疝环口及疝囊大小等因素相关。人体的腹股沟区域由于“耻骨肌孔”的存在,此处缺乏肌肉覆盖,高龄病人组织退行性变较为明显,加剧了腹股沟区的日趋薄弱,导致疝囊逐渐增大,疝囊的内容物增多,易形成巨大疝。巨大疝囊反复突出挤压外环口,可向组织疏松的阴囊突入。本研究显示,突入阴囊病人的年龄、病程、疝囊大小、平均疝环口等均高于未突入病人。可见高龄、病程长、疝环缺损大及巨大疝囊的腹股沟直疝病人,其疝囊更易突入阴囊。其次,直疝疝囊突入阴囊还有与腹内压增加有关,如病人还合并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手术史及习惯性便秘史[8-9]。慢性咳嗽及排便困难引起病人长期腹压增加,使肠管推动疝囊向腹壁反复突出,致外环口增大,疝囊内容物增多,形成巨大疝囊,产生较大下坠力量,使疝囊经外环口突入阴囊。

本研究表明,腹股沟疝直疝疝囊可突入阴囊,其发病与高龄、病程长、疝囊巨大以及合并慢性支气管类等疾病致长期腹内压增加有关。

参考文献

[1]吴阶平.裘发祖主编.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908-918.

[2]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09.

[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4.9(1):84.

[4]刘立家.腹股沟疝的治疗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9):1031-1033.

[5]雷文章.黄建鹏.腹膜前间隙无张力修补马鞍疝的体会[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9,16(2):92-94.

[6]杨玉辉.雷跃华.李曦.善释D-10在腹股沟疝腹膜前无张力修补术中的应用[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2009,16(2):105-107.

[7]马颂章.腹股沟疝的分类和临床意义[J].腹部外科学,2004,17(1):6-8.

[8]李基业.成人腹股沟疝成因的现代认识[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9(11):817-818.

[9]肖乾虎.张跃云.浅谈腹股沟疝的发生机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11):891-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