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疗效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疗效对比分析

艾比不拉?麦麦提?艾尼瓦尔阿布力孜

艾比不拉?麦麦提?艾尼瓦尔阿布力孜(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心内三科844000)

【摘要】目的探索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疗效对比分析。方法归纳我院2012年8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6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以患者病情状况为依据进行分组。可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溶栓组,介入治疗组,分析两组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结果药物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疾病的发生率分别为69.05%、19.05%;溶栓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疾病的发生率分别为86.44%、10.17%。介入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不良疾病的发生率分别为95.16%、4.84%;介入治疗组患者的整体治疗结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运用介入治疗,能在最大程度上解救受损的心肌,对心肌功能的改善,心室的重构具有明显效果。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4-0143-01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会直接造成心肌的损伤、缺血、坏死,使患者的心肌酶、心电图等发生变化[1]。而介入治疗已成为临床治疗该病的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冠脉介入的治疗手段可对即将梗死的动脉给予疏通,及时救治濒临死亡的心肌,为最终的治疗效果奠定有效的基础。为深层次的探究此治疗方法的治疗结果,归纳我院2012年8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6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采取此方法治疗后,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归纳我院2012年8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6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以患者病情状况为依据进行分组。常规药物治疗组患者、溶栓组患者、介入治疗组患者中分别有42例、59例、62例。女性、男性患者分别为75例、88例,平均年龄为(65.24±7.33)岁。同时伴有高血脂的患者为49例,高血压的患者为69例,糖尿病的患者为45例。梗死部位在下壁的患者为72例,前壁的患者为91例。两组患者的梗死部位、伴有病症等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所有患者来院治疗后均进行血常规、心电图、心脏彩超、血脂等检查,确诊病情后卧床休息。三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口服波立维药物,每天1次,每次75mg;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阿司匹林,每次100mg,每天服药1次;阿托伐他汀片40mg,每晚服药1次。舌下含服止痛药物硝酸甘油,每次1片(0.5mg)。静脉滴注醋丁酰心安药物,每次10-20mg,每天1次。药物治疗组患者在运用以上药物治疗后,皮下注射5千-1万单位的肝素钙,每天注射2次。溶栓组的患者运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在溶栓时将150万U的尿激酶加入到100ml的生理盐水中,给予静脉滴注。介入治疗组的患者进行冠脉介入治疗,对不同患者的血管病变位置给予球囊扩张,在梗死相关血管闭塞处或严重狭窄部位置入血管的内支架。此外还要对远端的血流及残余狭窄部位的变化进行观察,查看内膜是否出现撕裂、夹层等问题。在行冠脉介入治疗期间,对患者的心电图、血压等进行连续的监测,并严密观察病情的发展状况,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术毕,仍然持续给予患者波立维、阿司匹林药物。

1.3疗效标准显效: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消除,病情明显好转。有效:治疗结束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除,病情出现好转迹象。无效:治疗结束后,患者的病症状况未能消失或呈现加重趋势。

1.4统计学分析对本文所得实验数据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所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介入治疗组62例患者中治疗后病情好转的患者为59例,有效率为95.16%;治疗后4-6个月回访时,共3例患者出现由该病引起的心脏疾病,需再次入院接受治疗,不良率为4.84%;未出现死亡患者。溶栓组59例患者中病情好转的患者为51例,有效率为86.44%;回访时,6例患者出现心脏疾病,再次入院治疗,不良率为10.17%;在治疗期间3例患者病情危及导致死亡,死亡率为5.08%。常规药物治疗组42例患者中病情好转的患者为29例,好转率为69.05%;回访时8例患者出现不良症状再次入院接受治疗,不良率为19.05%;死亡率为9.52%。介入治疗组的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见表1。

表1三组患者治疗结果情况对比(n/%)

组别n(例)显效有效无效死亡率总有效率

常规药物组427/16.6722/52.389/21.434/9.5269.05

溶栓组5921/35.5930/50.855/8.473/5.0886.44

介入治疗组6225/40.3234/54.843/4.840/0.0095.16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促,预防性较差,猝死的几率较大[2]。寒冷季节是该病的常发期,或因情绪激动,劳累等因素发病。常表现为胸部剧烈体疼痛,心电图发生改变等一系列症状。发病后由于心肌坏死,出现不协调的收缩或舒张导致心室壁薄化,心肌坏死的区域心室壁扩大,降低患者的生存率[3]。因此,及时有效的对梗死部位进行疏通,扩大梗死部位血管的流血率,增加梗死部位的供血量是减小梗死面积,复苏心肌的前提。可在较大程度上治疗梗死患者,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单纯的运用药物治疗,无法达到防治的最佳效果,且预后效果较差。本次研究中,介入治疗组患者在药物基础治疗下,进行冠脉介入治疗,治疗最终有效率为95.16%,未有死亡患者,经近期的回访调查,需再次住院治疗产生不良疾病的几率为4.84%。整体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5)。有效提高该病患者的长期预后效果,更加证实了运用此方法进行治疗可减少心血管类并发症的几率。对部分患者虽不能立刻起到治愈效果,但可延缓病变的发生,促进心功能的改善,减少心脏疾病的发生几率,使患者的生命得以更好的延续。介入治疗手段在抢救心肌的同时,可降低再次阻塞的发生率,较大程度上保护了存活的心肌。

综上所述,运用介入治疗手段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提高了总体治疗效果,使心功能得到改善的同时给予防护,避免出现恶化状况,为该病患者提供了确切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史沛,茹凤娟,赵毅,王恒,李甫,杨红.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2):94-95.

[2]介曙光,柳要伟.老年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2,7(24):18-19.

[3]黄海涛,郭飞,甄彤,李胜友,章美华,钱福东.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疗效的临床观察[J].安徽医学,2011,32(07):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