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贯通气治疗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效果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1

序贯通气治疗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临床效果评价

瞿洪光

辰溪县火马冲镇中心卫生院湖南怀化419512

【摘要】目的:探讨对出现呼吸衰竭症状的农药中毒患者实施序贯通气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农药中毒患者62例,均出现呼吸衰竭症状,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观察组实施插管机械通气-面罩无创通气序贯治疗,对照组仅采用插管机械通气,对比两组治疗时间、预后情况、实验室指标。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全程时间(6.14±1.95d)、有创通气时间(4.82±1.64d)、住ICU时间(79.53±5.46h)、住院时间(19.84±4.82d)短于对照组(8.03±2.14d、8.03±2.14d、91.84±4.24h、24.95±3.89d)(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0.00%)低于对照组(16.13%)(P<0.05);两组死亡率、胆碱酯酶等实验室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序贯通气在缩短治疗时间、减少VAP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关键词】序贯通气;农药中毒;呼吸衰竭

农药是有毒化学品,其生产、运输、使用时操作不规范可导致中毒。呼吸衰竭是大多数农药中毒的共同症状,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1]。以往对于出现呼吸衰竭症状的农药中毒患者,一般实施插管机械通气治疗。近年来,部分研究开始认识到,缩短有创通气时间,改用部分无创通气能够提高治疗效果[2]。我院应用序贯通气治疗农药中毒导致的呼吸衰竭,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3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农药中毒患者中选择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农药中毒诊断标准;②血气分析表明已出现呼吸衰竭。共纳入患者6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1例,观察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19~63岁,平均(32.95±11.45)岁;对照组男20例,女11例,年龄21~61岁,平均(34.77±10.8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均给予内科综合治疗,观察组实施序贯通气,先行插管机械通气,设置为辅助/控制通气模式,观察患者开始恢复自主呼吸时,设置为同步间隙指令(S1MV)+压力支持通气(PSV),以8cmH2O为临界值,当PSV低于该值时改用无创呼吸BiPAP模式直至撤机。对照组一直进行插管机械通气,方法同观察组,直至撤机。

1.3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治疗时间、预后情况、实验室指标。治疗时间指标:机械通气及有创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预后指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死亡率;实验室指标:治疗前(插管前)与治疗后(撤机2h)血清胆碱酯酶、C反应蛋白及APACHEⅡ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结果

2.1治疗时间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各项治疗时间明显缩短(P<0.05),见表1。

3讨论

机械通气是治疗各种疾病导致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但是有创通气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可导致VAP等呼吸系统严重并发症,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近年有研究认为,在农药中毒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当有创通气治疗实施一段时间后,一般在PSV降至8cmH2O以下时,导致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的重要因素,例如呼吸中枢抑制、呼吸道梗阻(包括气道痉挛、分泌物无法排出等)、肺水肿等已基本恢复,此时患者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呼吸肌疲劳造成的周围性呼吸衰竭[3],因此适宜改用无创通气。本研究结果显示,序贯通气能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降低VAP发生率,与已有研究结论一致[4]。这是由于序贯通气模式能够有效防止因长时间实施有创通气治疗而出现呼吸机依赖,避免撤机失败;并且能够减轻机械通气造成的创伤和应激反应,降低发生VAP的风险,从而对患者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5]。总之,序贯通气在缩短治疗时间、减少VAP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曹玉萍,张志勇,蒋学忠.有机磷农药中毒致呼吸衰竭的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2012,34(2):264-266.

[2]索瑞峰.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中间综合征序贯通气的应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6):88.

[3]陈德勇,孙晓云,黎晓强,等.有创-无创序贯通气治疗急性农药中毒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4,20(3):186-187.

[4]陈宏.机械通气辅助治疗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并呼吸衰竭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2013,34(2):207-208.

[5]周贺民.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呼吸功能衰竭的急诊抢救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8):581-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