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综合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2

浅析大学生网络成瘾综合症

朱佩佩

朱佩佩(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绍兴312016)

摘要:网络对于沐浴着数字化春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充满了诱惑的世界,但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享受着网络给自己带来的诸多便捷、知识与乐趣的同时,许多人患上了一种新的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综合症,承受着网络带给他们的“煎熬”。

关键词:大学生;数字化;网络成瘾综合症

17岁的李明是某高职院校学生。在同学的影响下,喜欢上了网络游戏和聊天,时间一长,竟入了迷,一天不上网就会心烦意乱、坐卧不安,上课无法专心听讲。最后发展为逃课昼夜去网吧上网……

生活中有太多的李明陷入INTERNET这个无形的网中。他们明知过度上网危害重重,但却始终无法停止手中的鼠标,依然不分昼夜地沉醉于网络生活。种种迹象表明,他们患上了一种新的心理疾病———网络成瘾综合症(IAD)。

一、什么是网络成瘾综合症

英国诺丁汉大学心理专家麦克·格里弗斯博士认为,“过分迷恋上网有损心理健康,严重的会导致心理变态,危害程度不亚于酗酒或吸毒。患者的行为与吸毒成瘾类似,一接触因特网就兴奋异常,没机会接触就寂寞难耐。”心理学上将这种新型的心理病症称为“网络成瘾综合症”。患者往往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持续聊天、游戏、浏览,以致损害身体健康,并出现各种异常行为、心理障碍。青少年特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使他们成为“网络成瘾综合症”的易感人群。其症状主要有:1、网上聊天、泡BBS、发E-mail等,他们打开电脑就会登陆QQ等聊天工具,在BBS上疯狂“灌水”,这主要集中于在现实生活中性格内向、交际困难但又渴望与人交流的青少年;2、网上游戏成瘾,通宵达旦,乐此不疲;3、玩网络黑客或个人网页制作,这些青少年一般是“电脑高手”,但道德和法制意识较淡薄,自控力较差;4、“信息焦虑症”,每天长时间地漫无目的的看新闻、查资料,但面对网上铺天盖地的信息又无所适从。

二、网络成瘾综合症的心理原因

1.充满矛盾的心理发展特点。大学时代是一个矛盾重重的心理发展阶段: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闭锁性与交友意向的矛盾,求知欲与认识水平的矛盾,性冲动与自控力的矛盾,渴望理解与难为他人理解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匿名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恰好与他们的心理需要相吻合。网络是现实的“克隆”,当矛盾心理在现实中没有得到正确引导与缓解时,网络就成了释放心灵的绿洲。

2.满足人际交往的需要。年轻人喜欢交友,渴望友谊,但有的人性格内向、羞怯,缺乏社交技巧,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网络世界则避免了面对面交流时可能产生的因沟通不良而造成的尴尬和难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自己形象损害的不良后果。一个平时比较内向的女生说:“在网上,我会主动与我不认识的男生说话,这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另外,大学生在心理上具有相对的闭锁性,既渴望交流又不愿暴露心迹,网络的隐匿性除去了人们平日的面具,剩下的就是心与心的对白和交锋,可以直抒胸臆,倾诉忠肠。有的大学生一有心事,就到网上向网友诉说,长期如此,便形成了对网络的依赖,离现实世界越来越远。有的甚至“上网时间长了,我连怎么用嘴说话都忘了”。

3.获得自我效能感。被尊重、被赏识是急于寻求自我价值的青年人的渴望,然而现实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每个人的需求都可以轻易得到满足。网络为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冲突提供了一种缓冲的方式,“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虚拟世界获得成功的机会远远高于现实生活。现实中的你平凡得像路边的小草,在网上可能是众人仰慕的偶像。尤其是在网络游戏中,每升一级或打过一关,就会获得高度的成就感。例如,一位腼腆害羞、极不自信的男同学,在网络游戏中“战绩”却很骄人,“游戏的每个玩家都对我心悦诚服,当我知道与我较量的是智商极高的对手时,更会使我达到自信的顶峰”。有的人甚至“只有在网络世界里,我才能感到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很多大学生在现实中一遭受挫折,就到网络中寻找慰藉,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让自己欲罢不能。

三、网络成瘾的心理危害

“网络成瘾综合症”正成为青少年的隐形杀手。其对心理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点:

1.孤独感增加。网络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必然会产生心理上的孤独。这种孤独感驱使“网虫”每天检查好几次信箱,看到QQ头像的闪动就欣喜不已。而一旦下线离开电脑,则无法与他人沟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2.自我迷失感加剧。大学时代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网络生活则加剧了自我的分化,使他们在“现实的我”、“真实的我”、“网络的我”中辨不清方向,“网上”、“网下”判若两人。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多重角色之间差异和冲突达到一定程度或角色转换过频时,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双重人格障碍,造成自我意识混乱,逐渐迷失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角色。

3.导致思维的惰性。网上资料应有尽有,有求必应。只要在某个搜索引擎中输入关键字,成百上万条相关信息就会呈现在眼前。这种免费的午餐很容易使人产生思维的惰性。一旦遇到难解的问题,就会条件反射地想到上网去找答案。网络成了万能的老师,自己的头脑却越来越迟钝了。

4.学习兴趣下降。一旦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失去控制,就可能减少学习和睡眠时间来获得上网时间。即使在学习时脑子里经常浮现的都是和聊天、游戏相关的想法。以致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学习成绩下降,而成绩的下降又会促使他们自暴自弃,更多地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

四、预防网络成瘾的策略

1.充分发挥社会及教育者的职能。(1)加强教育与引导。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使用时要趋利避害,特别是不可沉湎于网上聊天和游戏。(2)重视发挥社会环境的关心和制约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氛围,融洽师长、朋友等现实人际关系;学校、社会及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定期不定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正面引导;家庭、学校以及网吧等提供大学生上网机会、场所的各方协调一致,控制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和行为。(3)大力开展大学生文化活动,组织各种社团,吸引他们对健康、科学、积极的社会生活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培养其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避免陷入“无聊地非上网不可”的泥潭。(4)社会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社会环境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使“网吧”、游戏室规范化,加强对网络的信息监控和信息过滤。

2.大学生应自觉培养良好的网络心理素质。(1)树立理性的网络观。网络对于学习生活确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不能沉溺于其中,把上网当作逃避生活问题或者调适消极情绪的主要工具。偶尔的消遣、娱乐是可以的,但持续的上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借网消愁只会愁上加愁愁更愁。(2)把握好现实与虚拟的关系。上网之前必须清醒的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真实环境,告诉自己“我来这里只是学习和娱乐”,不要过分投入,下网之后要尽快清理“使用痕迹”,轻轻松松回归到现实当中。(3)正确评价自己,树立自信心。有的大学生因为在现实中看不到自身价值,才到虚拟世界去构建理想自我。但在网络中寻找自信,只会对真实的自己更失望。不如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不足,尽量去发挥所长,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当在现实中体验到成功感以后,就没有必要到虚拟世界中去寻找“替身”实现自我价值了。(4)提高自控能力,上网时做到有“节”有“度”。有专家建议,普通网民正常的上网时间一般每天不超过两小时,在操作一小时后应休息15分钟;上网之前要明确上网的任务和目标,把具体要完成的事情列在纸上;限定上网时间,准时下网或关机,决不拖延。(5)扩大社会交往,丰富生活。主动地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不要把网络作为生活唯一的寄托。多找些“网下”的事情来做,自然会减少网络在生活当中的比重。(6)求助于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当自己因网络成瘾而不知所措时,可以求助于所在学校的心理辅导人员或当地的心理咨询机构,由专业人员提供系统的辅导或治疗。

网络从不睡觉,但人是需要休息的。当你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自由驰骋的时候,你生命的一部分也许正渐渐消失在虚拟空间的某个黑洞之中。所以,大学生应高度警惕网络世界的消极作用,谨防成为e时代的“瘾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