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1-21
/ 2

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分析

付武良杨翰文张友来刘春江宋赵云

付武良杨翰文张友来刘春江宋赵云

(长沙医学院附属株洲市三三一医院急诊科412002)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患者采用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急诊介入手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成功率(84%)明显高于对照组(58%),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几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再次休克、心力衰竭、诱发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介入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抢救成功率较高,且临床并发症较少,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心脏骤停急诊介入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1-0094-01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急诊科最为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该病病情变化较快,病死率较高,由于急性心肌梗死所致死亡患者有接近50%左右均在发病1h内死亡[1]。其中致命性心律失常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极易诱发心脏骤停症状,严重的话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静脉溶栓治疗是过去临床最为常用的治疗手段,但对于病情较为严重患者并不适用,临床疗效难以令人满意,且容易受到时间的限制。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急诊介入手术治疗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治疗中。为进一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患者采用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本文对我院收治的65例患者分别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和急诊介入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病例均经历了心肺复苏治疗,待患者恢复意识及自主心跳后再进行后续治疗。现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其中观察组中男20例,女12例;患者年龄介于47-79岁,平均年龄(61.8±17.1)岁;心肺复苏平均时间(22.5±8.0)min,与后续治疗间隔时间(1.2±0.4)h。对照组中男22例,女11例;患者年龄介于45-75岁,平均年龄(60.1±17.8)岁;心肺复苏平均时间(20.7±6.0)min,与后续治疗间隔时间(1.0±1.2)h。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心肺复苏情况等基本资料方面并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采取静脉溶栓治疗,待患者入院后,应给予常规吸氧、24h心电图监护等常规治疗措施,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之前,应给予300mg肠溶阿司匹林以及300mg氯吡格雷片嚼服。充分做好治疗前准备后,静脉滴注150万U尿激酶(由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生产批号:国药准字H31022220,制药规格:10万U),用药过程中应加入100ml浓度为0.9%氯化钠注射液,应注意控制药液滴注速度(一般在半小时内滴注完毕)。滴注完后12h应给予40mg肝素钠肌肉注射,每次间隔12h注射1次,连续治疗5d为一个疗程。

1.2.2观察组:所有患者均采用急诊介入手术治疗,术前准备与对照组患者一样,应注意的是,在手术过程中,应给予肝素钠持续静脉滴注。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可选择桡动脉或者股动脉入路采取梗死血管介入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或者冠脉造影介入冠状动脉内支架安置术治疗。所有患者术后应给予肠溶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片口服,并连续给予肝素钠静脉滴注1周,同时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降压、降脂等综合辅助治疗。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是否出现再次休克、心力衰竭、诱发出血等并发症。再通成功:①心肌酶峰值在发病后14h内提前出现。②溶栓治疗后2h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③ST段上抬在2h内下降幅度>50%。④CK-MB距离发病后14h内出现酶峰提前。若患者溶栓后情况符合以上2项或以上标准即可。否则则为再通失败。

1.4统计学处理

选用软件SAS8.4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使用t对计量数据进行检验,χ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成功率(84%)明显高于对照组(58%),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的几率(100%)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再次休克、心力衰竭、诱发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对比(n,%)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院前心脏骤停在临床上并不多见,据相关文献报道[3,4],该病的发病率仅仅为4%-6%,但是该病对患者的危害最为严重,疾病病死率高达75%-80%左右。临床治疗中,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后应立即采取心肺复苏治疗,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待心肺复苏成功,并恢复意识后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后续治疗,尽可能挽救即将死亡的心肌细胞。患者的预后情况与临床治疗方法、抢救时间等密切相关,合理的治疗方式,及早进行抢救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目前静脉溶栓治疗、急诊介入手术治疗是临床最为常用的后续治疗手段[5]。静脉溶栓治疗的作用机制是利用溶栓药物对心肌梗死部位冠脉具有直接作用,可有效溶解栓塞,使患者血液循环恢复正常。根据临床相关研究报道,在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6h内应尽早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开始时间越早,患者预后越佳。但由于溶栓药物的作用强度较大,极易诱发出血等不良反应,应在心肺复苏成功20min后再进行溶栓治疗。另外,用药剂量以及药液滴注速度与患者出血发生率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组选择150万U,尽可能将滴注时间控制在30min内,出血率仅为6%,与潘薇等研究报道基本一致[6]。

介入手术治疗可直接放置支架将栓塞血管开通,恢复正常的心肌血液循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心脏骤停进行心肺复苏后随时可进行采取介入手术治疗,有利于降低临床并发症,提高患者预后。

本组研究表明,两组患者治疗中均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我科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入院就开始监护,在介入或溶栓前后1-2小时都有专人陪护,患者出现病情变化能及时发现并积极采取措施,经除颤等治疗后往往能得到缓解。同时,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要避免活动,周围保持安静,以免增强交感神经兴奋性,促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增加抢救的难度,与临床多数文献报道相符[7]。在临床治疗中,复苏时间越长的病例发生溶栓后出血的概率增加,静脉溶栓的病例应严格,但急诊介入手术的再通率高,并发症少,再次证实,急诊介入手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抢救成功率较高,且临床并发症较少,有利于患者尽早康复,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军.急性心肌梗死心跳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尿激酶溶栓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12,32(1):68-69.

[2]张志友,丁素云.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溶栓的临床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1,9(1):41-42.

[3]熊英.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12,17(31):93-94.

[4]DegeareVS,DangasG,StoneGW,etal.Interventionalproce-daresinacutemyocandialinfaretion.AmericanHeartJournal.2001

[5]ZiipesDP,CamraAJ,BorggrefeM,etal.Acc/AHA/ESC2006guiddinesformanagementofpatientswithventriculararrhythmiasandthepreventionofsuddencardiacdeath.JournaloftheAmericanCollegeofCardiology.2006

[6]潘薇,杨树森,王岚峰,等.急诊介入治疗合并院前心脏骤停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38(10):875-879.

[7]甘剑挺,梁祥文,李平,陈坚,王正东,姚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急诊介入治疗19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18(04):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