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清溪镇城市空间演化特征及引导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3

东莞市清溪镇城市空间演化特征及引导策略研究

陈巧英

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523000

摘要:30年的迅速扩张,东莞清溪面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经济增长乏力等诸多问题,过去粗放外延式的发展方式已经走到尽头。区域关系,交通方式等驱动要素的改变,对城市空间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清溪镇的空间演化过程进行分析,揭示清溪土地扩展模式和空间格局脉络,研究表明,产业、区域关系、交通、自然生态共同决定了城镇空间发展格局。以此为基础,提出清溪镇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清溪镇;空间演化;区域一体化;交通;策略

一、研究背景

当今,城市的发展已经由各自为政走向统筹合作,区域融合是当前城市发展的趋势。脱离所在区域寻求单独发展的个体势必受到内外种种制约,只有顺应区域发展的趋势,城市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随着2009年2月深莞惠《推进珠江口东岸地区紧密合作框架协议》签订和三市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以及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深莞惠地区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深莞惠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深莞惠边界地区规划协调试点研究》、《深莞惠城市规划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规划相继展开,深莞惠一体化进程获得实质性推进。区域一体化的加速,博深高速、从莞高速、从莞高速支线、深圳外环高速、东莞轨道4号线等重要的区域骨干交通通道的规划建设,使清溪由过去东莞的边缘城镇一跃成为深莞惠经济圈的几何中心,清溪镇须顺应区域整体定位来选择自身的发展方向,如何从空间方面与区域对接将成为规划重点关注的问题。

2.1.1墟镇时期(改革开放前)

明末清初,清溪镇初步形成一个较大的中心墟场——清溪老墟,民国时期(1924年)建成新墟(位于现在的文化中心附近),新墟建有五条街道,约120间商店。社会经济活动主要围绕墟镇进行。该时期城市空间发展动因为手工业兴起,满足本镇居民生活需求。

2.1.2西拓时期(改革开放后——2000年)

改革开放后,清溪的城镇建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清樟路和清塘路的建成,清溪城镇建设往西拓展,以香芒路为中心逐步形成行政、商业的中心。中心区由14平方公里拓展到30平方公里。同时清溪的工业格局起了重大变化,以“三来一补”为主,大力发展对外加工业。该时期城市空间发展动因为市际、镇际公路建设(东深公路、清樟路、清塘路、清凤路)、“三来一补”企业的大量兴起。

2.1.3南拓时期(2000年——至今)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在强势外资企业的推动下,清溪镇得到了迅速发展。清凤路的建成使城镇空间向南大幅扩张,先后建成金龙、土桥、青湖等工业区,城镇格局基本形成。近年来,随着龙林高速清溪连接段、北环路建成通车,清溪外围道路骨架形成,城镇建设程稳定增长。该时期城市空间发展动因主要为周边高快速路网建设、外资企业强势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兴起。

2.1.4小结

清溪的空间形态演化趋势前期表现为同心圆式向四周扩展,上世纪90年代后表现为T形轴向填充式的用地扩展,具有较强的轴线发展趋势,蔓延和点轴扩散式的发展成为清溪空间拓展的主要特征。拓展方向主要向西、向南拓,目前西部基本已为建成区,不具备拓展空间,未来东向、南向发展的趋势显著。

2.2城镇空间发展的历史启示

2.2.1产业发展是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力

以“东莞模式”吸引外资,带动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用地增长主要集中在工业用地上,外资的集聚和外资企业的集中分布,引起了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变化。

2.2.2区域关系是城市的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

清溪地处东莞市东南部,毗邻深圳,与塘厦镇、凤岗镇共同构筑东莞市东南片现代制造业基地。清溪积极发展成承接深圳的产业转移和工业后勤基地,从而影响着城镇的发展方向与空间格局。从区域合作角度来看,清溪将逐渐成为莞深惠一体化进程的先行地区。

2.2.3交通是推动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载体

改革开放后,先后修建了清樟路、清塘路、清凤路等高等级公路,不断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加强与周边城镇的联系。

从清溪城市空间形态演化来看,交通轴线也是其空间蔓延和拓展的重要载体。

2.2.4自然生态体系始终是清溪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

清溪三面环山,自然生态环境是城市空间发展的载体,也是空间拓展的制约因素。受周围的用地条件和规划控制的影响,城镇建设主要以老城为中心向西、向南发展。

因此,未来清溪城市空间发展应重视自然山水生态体系的保护,合理引导城市空间与生态格局的整合。

三、清溪镇空间发展的引导策略

3.1空间问题: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格局不清晰

长期以来以生产空间为主导的城镇建设模式,导致工厂包围住宅,城市与自然生态空间被工业区阻隔等状态,造成了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环境恶化、城市生活品质较低等诸多问题。

全镇工业用地的分布极为广泛,除镇中心区香芒中路一带,各片区的用地类型构成均以工业为主,具体构成的工业类型亦极为多样化。

3.2空间发展思路

3.2.1推动城市空间的重构和扩张,走向开放的空间格局

在区域一体化、高速公路时代的大背景下,清溪将会打破自成体系的发展格局,由区域交通末梢走向区域交通网络节点。未来的清溪将会高速成环,四通八达,并且需要承担服务于区域的职能,走向面向区域开放的空间格局。

顺应区域发展趋势,合力构建区域产业轴线,深莞惠一体化深度合作的先行先试区。其一要预留战略空间融入深圳产业发展体系,依托“坪新清”发展契机,共同构建低碳环保产业链;其二要加强整合产业空间,融入东莞东南部产业发展体系。

衔接区域路网,打造一体化的交通网络。过去我们与周边镇街更多的是点对点的交通连接,未来我们要打造一体化的网络结构,山区片一体化无缝衔接;并增加与深圳、惠州、东莞其他镇区间的联系通道。

3.2.2推行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模式,形成紧凑型的城镇空间形态

快速城镇化进程给清溪造成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农田和生态遭到破坏、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现阶段的清溪必须摒弃过去传统的发展路径,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紧凑型的城镇空间。

对使用效率较低的各自用地逐步进行清退、整合。根据不同片区的功能布局和发展要求,结合村庄自身的条件,对使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采取进行整治、改造、清退、整合等措施,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完善商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对旧城区的有关地段进行改造,改善旧城环境,提高旧城的土地使用效率;盘活使用效率不高、效益不佳的企业用地,以及城镇中的废弃及闲置用地,以满足城镇的发展需要。

3.2.3加强生态、公共服务的建设,走向以生活为主导的城市格局

从居民生活区域组织看,要与公共交通体系相联系,围绕公共交通枢纽站点来组织人口与居住,发展紧凑、混合的土地利用;适当的职住平衡(就近就业);完善的休闲与游憩设施;创造易达、安全的公共交通与步行交通条件等。

从优化生态空间看,应依托自然生态特色,推进绿色空间建设(绿核、水域、山林),构建生态宜居城市格局;美化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增强城市活力、体现城市特色;与水网及空间特色资源结合,完善绿道、慢性系统的人性化交通设施,将生活与生态空间串联。

3.2.4配合产业升级策略,调整产业布局

清溪正处于城市发展的转型时期,伴随区域一体化的到来,清溪镇产业结构转型迎来了新的比较优势,也为突破未来发展瓶颈问题提供了绝好的机遇。清溪镇发展面临严峻的同位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尤为重要。清溪未来应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寻求合理定位,与周边塘厦、凤岗等实现差异化发展。

产业升级策略:清溪今后的工业发展升级方向应从用地效益提升和重点产业培养两个方向进行。一方面制定北环路企业搬迁计划,有步骤地清退和整合北环路沿线的企业,以上元工业区为首期启动区,为低碳产业的进入提供空间。另一方面,对中心区范围内的工业进行分批收储,清退与园区定位不相关的小型企业,引进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空间上应配合产业升级策略,调整产业布局。一是预留战略空间和深圳东部地区共同构建低碳经济走廊;二是建立与塘厦、凤岗之间的快速交通联系通道。

3.3空间发展策略

3.3.1构建一体化产业格局

东莞经济的发展主要受深港经济圈的辐射。深港经济圈产业在梯度向北转移,随着轨道网和高快速路网的构建,转移速度进一步加快。清溪、塘厦、凤岗所构成的东莞东南部片区,将是深圳整体空间格局的重要补充。

(1)与深圳东部共同打造低碳产业带

深圳计划在东部地区打造一条低碳产业带。其中坪地国际低碳城已经处于建设阶段。清溪可以依托北环路构建一条与深圳相衔接的低碳产业带。北部以清溪高新区为空间载体,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主导,建立低碳产业集群。以发展生态型产业为主导思路,大力打造新材料新能源基地,重点发展清洁低碳环保类产业。

图7区域生态旅游资源图

可以发展成为区域生态、休闲旅游的目的地。未来东莞东南部将以保利生态城、樟木头火车站、塘厦高铁站为依托构建区域旅游服务中心。

清溪可以在顺应区域旅游发展格局的基础上,在中心区北部构建区域旅游服务节点,同时推进自身生态旅游资源的建设,与当地文化品牌及生态农业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在区域旅游发展格局中承担重要的角色。

四、结论

对改革开放以来清溪镇城镇空间演化过程分析发现,清溪的空间形态经历了同心圆蔓延与T轴填充式的用地扩展,不同的发展动力决定差异分布的空间格局,产业经济的发展注入空间演变的根本动力,交通方式的变革引导城市空间向“点-轴”集聚,区域关系的变动激励空间加速重构,自然生态体系约束空间拓展方向。动力机制整体表现为外部与内部驱动要素的耦合作用。

未来城镇空间发展应审时度势,顺应区域空间发展,从产业、交通、服务中心三方面入手,一是主动融入区域合作,走向开放的空间格局;二是集约使用土地,形成紧凑的空间形态;三是加强生态、公共服务的建设,走向以生活为主导的城市格局;四是配合产业升级策略,调整产业布局。

参考文献:

[1]黄亚平,周敏武汉都市区制造业空间演化特征、机理及引导策略研究城市规划学刊,2016(6):54-64

[2]陈建军,袁凯,陈国亮基于企业异质性的产业空间分布演化新动力[J]财贸研究2013(4):11-20

[3]张庭伟全球化2.0时期的城市发展——2008年后西方城市的转型及对中国城市的影响[J]城市规划学刊,2012(4):5-11

[4]张京祥,吴缚龙,马润朝体制转型与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建立一种空间演化的制度分析框架[J]城市规划,2008(6):55-60

[5]王春才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2006(06)

[6]丁成日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单中心城市静态模型[J].城市发展研究.2006(04)

[7]刘荣增我国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阶段的划分与判定[J].城市规划.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