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2

急性胰腺炎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吴复刚张智高尚瑞莲孙自勤王要军

急性胰腺碎动物模?研究进??

吴复刚1圠智高2?尚瑞莲?孙自?2王要军2

?1山东郓城县张营医院呱东郓城274?00;?济南军?总医院斈化科山东济南?250?31)

?

?

【?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态】A?文章编?】16?2-5?85(2009)06-0038-02?

?

栥性胰腺梎(AP?是消化擻统常见病,其起旅突然,旅情凶险?进展迅耟,治疗仰难,死?率高,廠以上特梹而为临嚊医生所惘手。为庆研究A?的发病漺制及其相应治疗疹法、策浥,多年来,医学敌人士一直致力于?找理想纄AP动扩模型以满足临床瀔究的需醁。经过多年探索,AP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垗到了极儧的丰富手段也緥臻成熟?根据A?动物模型制备的栻体方法根据是?需要手眯介入而?制备方擕分为:觴伤性,非致伤性?药物诱?)及混專性。现?而述之?

1致伤性

袢结扎法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Chetty提出的制备大鼠胰腺炎模型的方法,意即将胆胰管于十二指肠入口上下各约1cm结扎,从而诱发AP模型,该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费用经济,但该方法会产生较剧的胃潴留,从而导致严重脱水,使胰腺炎相关研究的准确性受到较多争议[1]。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据Chetty法衍生出很多改良法。如将十二指肠切开,于十二指肠纵向置入一塑料管,余法同Chetty,该法克服了胃潴留的问题,但操作似乎难度较大,创伤也较大。王广义等在十二指肠结扎的基础上,再行两结扎点切断,并剩余段十二指肠和胃吻合术,该法术后多短期内水肿明显,故此实际操作中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从而使模型稳定性受到影响。另外根据胰腺导管在不同节段汇入胆总管的解剖结构特点,再在上述原理的基础上进行胆胰管壶腹部结扎法,将胆总管末端入十二指肠部结扎,胆管内压升高使胆汁反流入胰,胆盐直接激活胰酶产生自身消化从而产生AP发病过程。该法简单,操作性好,针对胰腺炎发病机制复制模型更增大了该类研究的可信性[2]。该法的主要缺点在于胰腺开口的解剖结构变异性较大,因某些变异胰管直接汇入十二指肠,从而导致模型某种程度上受影响。秦仁义等采用3V电压20Hz电针刺激胆胰管十二指肠开口,1h后可见可口处水肿充血,饲养24小时后可以测及升高的血、尿淀粉酶,提示该法也可较好复制的AP模型,但该法操作复杂,较之胆胰管末端结扎无明确优势,故此实验研究中应用较少[3]。总之,阻塞胆胰管导致胰腺炎的这类方法存在的缺点就是诱发时间较长,不能立即出现AP模型,而且解剖结构的变异以及个体化的存在常使复制的模型严重程度不等,以上问题使注射法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注射法是通过向胰腺实质内或者胰腺导管内注入相应的物质激发胰腺炎的方法。Aho等于1980年首次用5%牛磺胆酸钠(NaTc)逆行注入鼠胆胰管内,成功诱导出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模型[4]。1995年,许春芳等人利用此方法复制出一系列AP相关模型。除牛磺胆酸钠外,研究人员还常用去氧胆酸及动物的自身胆汁充当注射剂进行胰酶激活。除逆行胰胆管注射外,胰腺实质内注射也经常被采用。方法是大鼠常规开腹,提起胃部并翻转暴露胰腺,自胰尾部开始进针顺胰管走行注入牛磺胆酸钠致胰腺均匀隆起,该法操作简单,复制重复性佳,所复制模型均为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且其症状表现较一致。但该法因对胰腺组织的损伤而使结果受到致疑。为避免该法的缺点,后有学者采用十二指肠切开在胆胰管开口置入导管灌注牛磺胆酸钠诱导胰腺炎。在此基础上,更发展出十二指肠外盲穿法,即以穿刺导管从十二指肠侧壁插入胆胰管开口注入药物,但该项操作难度似乎较大,对技术及解剖要求甚高[5]。

2非致伤性

除手术介入的方法造模以外,尚有很多方法诱导AP的发生。

如(1)选择性饮食调控法,该方法采用无胆碱乙硫氨酸(CDE)食物饲喂大鼠,有人报道该食物可以抑制胰腺腺泡分泌,继之导致胰酶颗粒以及泡内溶酶体激活而诱发胰腺炎。常用饲喂配方为:蔗糖55.8%,猪油20%,大豆蛋白10%,乙硫氨酸3%,以及其他维生素、矿物质及无机盐等。Lombardi用CDE饲喂大鼠,4天后均死亡。解剖后均见发生AP及腹腔脂肪坏死。该模型的临床及病理生理过程及胰腺感染的大体组织学改变与人体AP相似,且病变程度可通过CDE含量进行调节。故此,为胰腺炎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简单且重复性好的模型[6]。(2)L-精氨酸注射法:SatoshiTani等首次报道腹腔内注射过量L-精氨酸后(50μg/10kg大鼠体重),检测血清淀粉酶及脂肪酶,均符合AP表现。故此过量L-精氨酸可以诱导AP出现,且该模型制备简单,重复性好[7]。(3)雨蛙素注射法:雨蛙素又叫蛙皮素,是Erspamer[8]于1966年从一种澳大利亚蛙的皮肤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十肽。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物质对一些动物外分泌腺有显著影响,而且研究还证实其和八肽缩胆囊素结构功能相近。雨蛙素通过皮下或静注甚至腹腔注射应用可以促进胰液分泌且其促分泌作用明显强于缩胆囊素,而其促进平滑肌痉挛的功能液可以导致Ordi括约肌的收缩。1977年,Lampel等人,报道使用超大剂量雨蛙素(5μg/kg/h×5h)给予大鼠持续静滴,在几小时内造成大鼠以胰腺显著水肿为特征的水肿性胰腺炎[9]。以后经多位医学工作者研究显示,单纯应用雨蛙素即使将剂量加至极大液只能引起水肿性胰腺炎,而不会在程度有进一步的加重。故此单纯应约雨蛙素常用于水肿性胰腺炎的研究,而联合其他造模方法才可以复制出类似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等其他类型。经研究证实,雨蛙素的应用因为其既促进胰液分泌又导致Ordi括约肌痉挛,故此符合临床病例的发病特点,所以在AP的造模中应用较广(雨蛙素一般由Sigma公司提供)。

3混合型

为了便于制造相对于自己研究方向有利的AP模型,往往将多种方法联合应用进行造模。Kenric[10]等采用胆胰管两端结扎并雨蛙素注射的方法复制出AP模型(SHOP法)。具体方法如下:将胆胰管壶腹部和肝管集合成胆总管两个部位结扎,然后每天给大鼠腹腔注射雨蛙素50μg/kg体重,24小时后即测得血清淀粉酶显著升高,组织可见腺泡水肿,部分萎缩,假导管形成。72小时后即可见胰腺结构紊乱,炎细胞浸润明显,免疫组化揭示纤维化启动并有胶原蛋白沉积,但该方法始终未见明显组织坏死及组织充血。故此该模型适合研究AP纤维化的启动机制及演变过程的探究。除此以外,Schmidt[11]等在静脉持续静滴雨蛙素基础上,结合胆胰管内逆行注入小剂量的甘氨脱氧胆酸(GDOC),并通过调控GDOC量及推注时间的长短诱发不同严重程度的AP。该模型可以认为调控疾病的严重程度,而且胰腺病理学基本符合人类发病改变。

综观所有AP病因、病机的研究,我们知道胆汁或十二指肠液胰管反流、胰管或胆胰共道阻塞、胰腺过度分泌、胰腺组织或血管损伤在AP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上述模型种类繁多,形式多样,但其各有优缺点,迄今尚无一种AP模型真正能与人体的发病原因及过程完全符合。所以,如能建立一种经典的能全面符合人体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的实验动物模型将使AP的研究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总之,一个理想的AP动物模型需符合以下几点:造模方法应与人体发病原因一致;重复性好,稳定性强;经济、便

捷;疾病进程、并发症及治疗反应与人类AP有明显相似性。

参考文献

[1]ChettyU.Experimentalacutepancreatitisintherat—anewmodel.Gut,198021(1):115-121.

[2]王广义、刘铜军,等.实验性急性胰腺炎模型的改进.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5,21(6):605-607.

[3]秦仁义,吴在得,邹声泉.新型的胆源性胰腺炎动物模型.中华试验外科杂志,1998,15(1):70-74.

[4]AhoHJ,KoskensaloSMLetal.Experimentalpancreatitisintherat.Sodumtaurocholateinduceacutehemorrhagicpancreatitis.ScandJGastroend,198015(3):441~447.

[5]王勇,刘志苏,等.两种逆行胆胰管穿刺方法复制胰腺炎模型比较.医学新知杂志,2002,12(2):82-85.

[6]Niederau.Experimentalanimalmodelsofacutepancreatitis.EurSurgRes,1992,24(supp11):40-44.

[7]SatoshiTani,HoloshiItoh,YoshinorOkadayashetal.NewmodelofacutenecrotingpancreatitisinducedbyexcessivedosesofArginineofrats.DisSic,1990,35(4):467~472.

[8]EspamerV,RoseghiniM,EndeanR,etal.BiogenicaminesandactivepolypeptideintheskinofAustralianAmphibians.Nature(London),1966,212:204~210.

[9]LamplM,KernHF.Acuteinterstitialpancreatitisintheratinducedbyexcessivedsosesofpancreaticsecretagogu.VichowsArchAPatholAnatHistopathol.1977;373~379.

[10]KenricM.Murayama,M.D.,etal。CharacterizationofaNovelModelofPancreaticFibrosisandAcinarAtrophy。GASTROINTESTSURG1999;3:418-425.

[11]SchmidtJ,RatterDW,LewandrowskiK,etal.Abettermodelofacutepancreatitisforevaluatingtherapy.AnnSurg,1992,215: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