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与防护对策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与防护对策探讨

郑志敏

郑志敏(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中心医院110000)

【摘要】放射线作为一种医疗治疗技术,在对疾病的治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放射线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人体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本文从放射线对机体损伤入手,提出有效的防护对策,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关键词】放射线人体影响防护

【中图分类号】R44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9-0036-02

放射线(radioactiveray)是指不稳定元素衰变时,从原子核中放射出来的有穿透性的粒子束,分甲种射线、乙种射线、丙种射线,其中丙种射线贯穿力最强。另外,放射线对环境和人体有一定的危害。

一、放射线对人体损伤的生理基础

辐射损伤的化学基础是,产生放射生物效应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放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导致的生物分子的电离和激发的直接作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由基(freeradical)导致的继发作用。主要是水自由基对生物分子的损伤作用。通过脂质过氧化作用造成体内包括细胞膜、线粒体膜、溶酶体膜、核膜等生物膜的损伤,是生物膜的能量传递,物质转运等功能受到影响使糖链的断裂和失活。辐射作用于细胞的靶最主要是DNA和细胞膜。辐射所引起的DNA损伤主要包括:碱基的破坏或脱落、糖基的破坏、DNA链上不稳定位点的形成、DNA链的断裂等。同一生物有机体内各种细胞和组织器官的辐射敏感性因其种类与生理机能状态不同而差异较大,高度敏感组织:性腺、造血淋巴组织、胸腺、胚胎组织、胃肠上皮、骨髓等;中度敏感组织:感觉器官、血管、淋巴管等;轻度敏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腺、心脏;不敏感组织:肌肉、骨、软骨组织、结缔组织。

二、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

放射线对人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非随机效应和随机效应两个方面

1、非随机效应(determinate)

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一般是在短时期内受较大剂量照射时发生的急性损害。

2、随机效应(stochasticeffects)

随机效应研究对象是群体,是辐射效应发生的几率(或发病率而非严重程度)与剂量相关的效应,不存在具体的阈值。

三、放射防护的原则和措施

1、放射线辐射防护的目的

防止有害的非随机效应,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得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总的来说是使一切正当理由的照射应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2、放射线辐射防护的原则

2.1实践的正当化。其所致的电离辐射危害同社会和个人从中获得的利益相比是可以接受的。即确定放射性项目是应该进行的。

2.2放射防护最优化。应当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所有辐射照射都应保持在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

2.3个人剂量限量。个人所照射的剂量当量不应超过规定的限量。职业性人员照射剂量限值:连续五年内有效剂量<100mSv,年平均为20mSv,在任何一年内有效剂量<50mSv,眼晶体的年剂量限量值为150mSv,皮肤为500mSv。非职业性人员的年有效剂量为1mSv,或连续5年的年平均剂量<1mSv。对于孕妇,在妊娠被确定以后,余下的妊娠期内,下腹部表面的剂量限制应<2mSv。

3、放射防护的具体措施

3.1外照设防护措施。

(1)屏蔽防护各种放射性药品的操作应在有屏蔽的情况下进行。并根据放射性核素发射的射线的种类、能量选择合适的屏蔽材料。如γ射线用铅或铅玻璃防护,β射线用有机玻璃防护。在选择具体屏蔽防护用品时还要考虑经济方面的因素,同时要考虑方便操作。否则,给操作带来麻烦,延长操作时间,可使工作人员的受照剂量增加。

(2)距离防护。距离增加1倍,可使受照剂量减至1/4。所以操作时尽可能增大与放射源的距离。比如,开瓶时使用长桶开瓶器;分装时采用远距离移液管;注射时采用长的注射筒等。

(3)时间防护。受照剂量与受照时间成正比。所以,迅速准确地操作和检查,缩短接触放射性核素和患者的时间,将会减少受照剂量。这就要求操作者要技术熟练、情绪镇定、物品准备齐全、操作迅速准确、并尽量采用较先进、快速的检查方法。

(4)控制污染。操作放射性物质难免发生污染,因此要把它们限制在一定的区域,与办公室、休息室、资料室、仓库等非放射性房间分开。即采取三区制原则(分为控制区、监督区和非限制区),各区内的使用物品不能互相换用。操作时要穿隔离衣或在普通白大衣外面加袖套和围裙,带橡皮手套、口罩、帽子,穿专用鞋,防止污染日常衣物和头发以及吸收放射性气体;严禁用口吸移液管转移放射源;严禁在工作场所吸烟、美容化妆、进食和存放食物。发生意外污染时要及时正确处理,避免污染扩散,并对污染成分不同的物品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去污时要先用合适的去污剂和去污方法,并要适可而止,必要时采用放置、撤换和覆盖的方式。

3.2内照射防护。开放性放射源可能通过口、呼吸道、皮肤伤口进入体内。内照射防护关键是重在预防。内照射防护的原则是尽一切可能防止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尽量减少实验场所及环境污染,定期进行污染检查和检测,把放射性核素的年摄入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限制以内。

参考文献

[1]潘自强.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实际应用[J].核科学与工程,2010,(03).15-16.

[2]翟大伟.辐射防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9,(02).36-37.

[3]曲海燕,赵东海,李全岳,等.医院中放射线辐射的存在与应对[J].医疗装备,2011,(05).96-97.

[4]徐忠建,李辉,高文,等.医用放射线的防护与管理[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2,(02).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