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部队家属对小儿发热产生的误区及对策

/ 3

浅析部队家属对小儿发热产生的误区及对策

任永社程刚

解放军第十二医院小儿科(新疆疏勒)844200

[关键词]小儿发热;误区;对策

发热为儿科疾病中的常见症状,也是儿科急诊最常见的表现,由于家长缺乏对发热的正确认识,往往非常焦急,导致了许多误区,影响了孩子的康复,有时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同时也影响了基层指战员的正常工作。

1误区分析

1.1发热立即服用解热药小儿出现发热,家长都会想尽办法让小儿尽快退热,事实上这并非明智之举,特别是新生儿。因为新生儿体质弱,体表面积大,体重轻,服用退热药剂量难以掌握,容易出现虚脱或者胃肠道的损伤。2个月以上才能考虑用解热药,6个月以上才可以用解热药。一般情况下,解热药也是要体温升高到38.5℃以上才用,低热不用使用。发热本身不是一种疾病,只是身体的一种警示,提醒身体某部位患有疾病,是疾病的一个表象。如果小儿刚刚开始发热,立即服用解热药把体温降下去,这只是治标不治本,不但会降低小儿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还常常会因为解热而掩盖病情,造成假象,不利于找到发热的真正病因。当然,过高的发热,会增加机体内在的消耗,尤其小婴儿容易造成水分蒸发,导致脱水,而且婴幼儿容易发生高热惊厥,故放任发热引起对机体的损害也是错误的。

1.2多种解热药并用退热效果快小儿发热后,家长非常紧张,为了尽快让高热不退的小儿退热,没有等到上一次药物起效,就加服几次或将剂量增加或改用其它解热药,甚至口服、退热贴、退热栓剂混合使用。药物都有一定发挥药效的时间。由于各种药物的药效持续时间不等,混用可能使药效重叠,结果解热太猛,小儿出汗过多而致虚脱,或体温陡降至36℃以下,产生了低体温的新问题。

1.3发热捂汗小儿出现发热,有些家长观念陈旧,认为只要捂一身汗出来病就好了,给小儿多穿衣服,目的是捂汗退热。其实发热捂汗,往往越捂越热,容易造成捂热综合症,还容易诱发高热惊厥。加减衣服要配合发热的过程。通常发热要经过发冷、发热、发汗三个阶段。发冷时,小儿往往肢体循环会变差,手脚冰凉,应添加衣物等以适当保暖,同时喂些温开水;发热时,应该减除衣物,并采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或退烧药降温;发汗时,应及时擦干汗液或用温水给孩子洗澡,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穿一些比较宽松透气的衣服,借空气的传导以利排汗,便于散热。

1.4滥用抗生素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消炎药和抗生素能有效杀死病菌,则喜欢盲目地使用抗生素,这也是不正确的。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是感染,即便是感染,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抗生素对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并无治疗作用,反而会对小儿产生毒副作用。只有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如血常规化验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粒细胞为主,方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在病原菌不明时滥用抗生素,不但起不到治疗的作用,还可引起小儿肝肾功能的损害,增加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不利于身体康复。

1.5中药退热很多家长遇到小儿发热就会选用一些清热解毒药,如清开灵、双黄连、小儿退热冲剂等。事实上中药退热有十余种方法,如发汗退热、泻下清热、养阴清热等等,用时需辨证施治,用得对症,高热往往很快可退;用得不对,往往反增其热。清热解毒药大多苦寒伤胃,孩子用后容易出现腹泻。其次,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很少人去研究它的毒副作用。再者对于婴幼儿而言,中药口感久佳,患儿难以接受,而且用药量很难把握,需要按照医嘱来使用。至于如何选择药物,年龄越小的小儿越要要求使用安全性高的药物,经过循证医学检验过的药,这是儿科用药的原则。

1.6输液解热效果好现在家长带小儿看病,往往直接要求医生给输液,认为肌注、输液退热效果好。事实并非如此,输液的物质大多是水、糖、盐、抗生素等,或者加用维生素,补液并不能帮助退热,而是补充水分,预防脱水,改善电解质平衡。补了足够的液体、糖和电解质,小儿精神会明显好转。只要小儿的消化道正常,吃药能起作用,就不必通过肌注、输液方式供给药物。小儿发热处理原则上不给予输液,主要因为绝大部分小儿发热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一些病毒感染性疾病,都有自限性的过程,输液并不会使小儿的病程缩短或症状缓解。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病都需要输液的。只有出现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全身状况特别差,饮食欠佳或者不愿口服药物时,除了常规的退热手段外,才需要通过静脉输液。盲目的肌注、输液,有时还会出现输液反应和交叉感染等不良反应。其次经常打针补液,对小孩也是一个痛苦的经历,而且治疗时间长,耽误家长工作休息时间。

1.7多吃高蛋白食物补充营养有些家长误认为生病就要大补,多吃高蛋白食物,补充营养。事实上,发热使机体的消耗量增大,注意给小儿适量补充营养是对的,但以大量给小儿吃高蛋白食物(如肉和肉汤等)补充营养的做法却不可取。高热使胃内的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小儿的消化功能,此时吃多荤食,不仅不能吸收,反而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如呕吐、腹泻,加重身体的缺水,不利退热。在小儿发热时,应少食多餐,并注意以流质、半流质、营养丰富且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佳,吃一些含水丰富的水果。

1.8:高热急送医院有些小儿体温都升高到39℃以上,家长仍不给小儿积极降温,而是往医院急送,导致在送医院途中患儿出现高热惊厥。解热药药效过后体温复升,一般不会影响医生判断病情。其次挂号、候诊需要时间,服用解热药到起效有一个过程,对儿童来说非常不利。一般认为:(1)身体极度衰弱或患有严重心、肺疾病的小儿;(2)发热为超高热,对小儿神经系统产生损害;(3)3岁以下婴幼儿高热易导致惊厥;(4)即往有惊厥史;应给予积极处理。

1.9:发热就是病由于小儿新陈代谢较成人相对旺盛,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未完善,小儿正常体温本身就较成人稍高,在饮食、剧烈运动、哭闹、穿衣过厚、室温过高、情绪激动等可使小儿暂时性升高,昼夜之间体温又有一定波动。以上暂时性体温变化不属于病理性发热。发热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病量过程和临床表现,也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是由于病原菌引起的,当这些病原菌侵入机体后,机体的防御系统为保护机体,可做出各种保护机体的反应来抵御病原菌,发热就是其中的一种抵御反应。发热表明机体的免疫机制好,是人体的重要自我保护手段之一。多数发热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当体温较高时,病原微生物容易死亡;发热时体内代谢加速,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病原毒素排出;发烧还可以刺激免疫系统,有助于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清除作用。适当的发烧有利于增强小儿的抗病能力。

1.10发热越高病情越重有些家长认为小儿高热就表示病情严重。其实,发热的高低与病情的轻重有一定的关系,但不完全成正比。婴儿因为免疫功能不健全,不能充分发挥功能,往往在病得很重时不发热。例如:一个体温只有38.5℃的小儿无精打采,可能比体温高达40℃还在活蹦乱跳的小儿病得更厉害。病情的轻重,主要应该看小儿的精神状态,而不能仅仅看体温的高低;要查明引起发热的病因,更重要的是关心发热持续的时间。

1.11发热会损坏大脑发热会损坏大脑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人体大脑细胞的主要成份是蛋白质,通常要在42℃以上才会逐渐被破坏,而一般疾病引起的发热很少会超过此温度,所以40℃以下的发烧,并不会对脑神经组织造成直接伤害,因此不用担心。只有小儿患了脑炎、脑膜炎等疾病伴有发热时,脑质本身受到病毒或毒素破坏,才会损伤到脑细胞。还有部分小儿发热时会出现高热惊厥,没有及时处理而出现频繁的惊厥或惊厥持续时间过长,会对大脑有一定的影响。

1.12冷、温水及酒精擦浴这是传统的物理降温方法,WHO不主张在高热时应用冷、温水及酒精擦浴的降温方法,研究证明这种方法违反了生理机制。冷、温水擦浴可加重肺炎和其它疾病。酒精擦浴则可经皮肤吸收,使婴儿产生酒精中毒症状。

1.13热退病愈发热本身是人体的保护性反应。发热时,体内抗体生成增多,白细胞吞噬作用和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有利于机体消灭入侵的病原体。发热是机体抵御疾病的一种反应,只有疾病仍在,机体会自动发热抵抗病原体。病愈后才会退烧,因此,寻找病因,真对病因治疗更重要。

2、对策

2.1判断是否发热一般来说,小儿正常肛温为36.5~37.5℃,舌下温度较肛温低0.3~0.5℃,腋下温度为36~37℃.当小儿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时,即认为是发热。临床上一般以腋下温度超过37.4℃作为发热的标准,因腋温受影响的因素较多,也可以测肛温,一般以肛温37.8℃作为发热的标准。发热分度标准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0.4℃为高热,40.5℃以上为超高热,低于35℃为体温过低。热程持续在2周以上为长期发热。在饮食、吃奶、喝开水、剧烈运动、哭闹、穿衣过厚、室温过高、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可使小儿暂时性体温升高,不属于病理性发热,不需要处理。

2.2初步寻找病因(1)仔细询问病史,了解发热的缓急、高低、类型、时限、规律性及发展过程,初步判断热型,许多发热疾病具有特殊的热型,在诊断上有一定意义;同时注意发病年龄、性别、季节、流行地区、相关的过去史和治疗经过以及伴随症状,对发热疾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2)进行全面仔细的体格检查,注意寻找感染病灶及其他与发热有关的疾病体征,如有无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腹痛、骨痛等。(3)根据病史、体征和常规化验资料,提出可能的诊断,并选择有关特殊化验检查及辅助检查,特别是某些潜在病灶的病例,其它临床征象不明显,仍需观察。

2.3一般处理对发热患儿,首选非药物治疗,包括多饮水、降低室温、脱去过多的衣服,确保患儿处于清凉通风的环境中。能进食者,可给予容易消化的食物,不能进食或进食不足者,可给予鼻饲或静脉补液,保证足够的热量、水和电解质,以防止脱水、负氮平衡和酸中毒。对于呼吸增快、活动增加、惊厥、腹泻等情况,应适当增加补液量。

2.4物理降温WHO不主张外部降温,如冷水、温水或酒精擦浴。但如果是超高热,急需迅速降低患儿体温,此时可采用物理降温。⑴冷盐水灌肠用20℃左右的生理盐水,婴儿约100~300毫升,儿童约300~500毫升进行灌肠;⑵冰枕,也可用冷水、冰水或冰块敷头部及颈、腹股沟、腋窝等大血管处。主要是超高热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冰枕可减少脑血流量,降低脑耗氧量,起到保护脑细胞的作用。

2.5药物降温安全有效的方法是依靠药物治疗,WHO规定对于2个月以上的小儿,在腋温38.5℃以上时应用退热剂。一般认为低热不必应用药物降温,中度发热可适当应用解热药,对于高热应予积极处理,超高热更应引起重视,迅速降温。WHO推荐应用扑热息痛,每次10~15mg/kg,发热持续不退可每4小时服用1次,如泰诺林、百服宁、必理通均为此药,复方感冒冲剂、速效感冒颗粒(小快克)、氨酚烷胺颗粒(好娃娃)、散利痛等均含有此药。近年来新型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萘普生、尼美舒利等应用临床,效果较好,主要因多数发热与内生热原有关,内生热原可产生各种炎性介质。

2.6病因治疗对于2个月以下婴幼儿肛温在38.5℃以上时,均应认为有感染或严重感染存在,应首先进行抗感染治疗,而不主张先用解热剂,特别是有中毒症状的婴幼儿,应住院静脉应用抗生素。对于原因不明的发热患儿,体温小于39℃不需要抗生素治疗,一般小儿以病毒感染者居多,但应告诉家长如患儿持续发热超过2~3天或一般情况渐差才需随诊。对于长期高热或经一般抗感染治疗疗效不佳时,应考虑特殊类型的感染,进一步做相关检查,查明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