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屈光特性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4-14
/ 2

中小学生屈光特性临床分析

王康俊袁正菊

王康俊袁正菊(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眼科验光配镜中心十堰442300)

作者简介:王康俊(1963-),女,湖北钟祥人,专科,副主任技师,主要从事眼科验光、配镜及管理工作。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眼科验光配镜中心。

【摘要】目的:通过对中小学生低常视力的屈光状态的分析,寻找有效的矫治方法,从而提高、恢复和保护视力。方法:针对门诊5974人(11948眼)6~18岁中小学生低常视力患者,使用1%阿托品眼膏(14岁以下)或托品酰胺麻痹睫状肌后行视网膜检影验光,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纯性近视6638眼(55.56%),单纯性近视散光118眼(0.99%),复性近视散光4142眼(34.67%),单纯性远视218眼(1.82%),单纯性远视散光44眼(0.37%),复性远视散光606眼(5.07%),混合散光182眼(1.52%)。近视球、柱镜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球=0.22,r柱=0.04,P<0.001),远视球、柱镜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球=-0.03,r柱=-0.09,P<0.001)。远视球镜均值、近视柱镜均值在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远视柱镜均值在相邻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而在非相邻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近视球镜均值在各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u1=8.55,u2=21.44,u3=16.10,P<0.001)。屈光度数愈高则矫正视力愈低(χ2=1323.42,P<0.005)。结论:中小学生屈光状态呈多样性,近视屈光度有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大的趋势,因此中小学生要注意早预防、定期检查、及时矫正,延缓发展,以保护良好的视力。

【关键词】屈光;眼;视觉

【中图分类号】R77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0-0081-02

人类视觉在6岁以后为发育完善和成熟期。在6~18岁阶段的学习时期,因从事长久而紧张近距离作业,受不良习惯及不良环境影响,中小学生视力低常趋势发展加快[1]。通过对中小学生视力低常的屈光状态进行分析,为预防、检查、控制、矫正提供一些有益的资料,从而达到改善和保护中小学生视力的目的。

1对象和方法

1.1资料:2003~2008年在本中心就诊的6~18岁年龄段的中小学生患者5974人(11948眼)。男性为2918人,女性为3056人。其中6~12岁(小学阶段)3121眼,13~15岁(初中阶段)5009眼,6~18岁(高中阶段)3818眼。

1.2方法:用对数视力表,检查裸眼视力,对眼前部进行常规检查和眼底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患者。对14岁以下的儿童进行1%Atropin散瞳,每日两次,连续3~5日后用带状光检影且记录,在三周后给予适当的调整,分别按其原则矫正。14岁以上的青少年采用托品酰胺散瞳,每5分钟1次,连续五次,40分钟后用带状光检影且记录,在次日给予适当的调整及双眼平衡且矫正。并要求患者进行定期保健。

2结果

见表1。

表1不同年龄段球镜、柱镜均值统计表

.

根据表1数据可知,远视、混散球、柱镜均值在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近视球镜均值在各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u1=8.55,u2=21.44,u3=16.10,P<0.001)。近视柱镜均值在低龄相邻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而在高龄相邻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u=5.26,P<0.001)。

表2不同年龄组屈光状态分布情况眼(%)

.

近视(含散光)患者随着年龄的变化近视屈光度呈上升趋势,近视球、柱镜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球=0.22,r柱=0.04),且r球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意义(t=23.88,P<0.001);远视(含散光)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远视的发病率逐渐下降,远视球、柱镜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球=-0.03,r柱=-0.09);混合散光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亦逐渐下降,其球、柱镜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球=-0.04,r柱=-001),如表3。

表3近视屈光度与矫正视力关系[2]眼数(%)

.

由表3可知,近视屈光度愈低,矫正视力愈高,反之,近视屈光度愈高,矫正视力愈低,差异性显著(χ2=1323.42,P<0.005)。该结果比汪芳润报道略高,可能与统计的数据量大小有关。

表4远视屈光度与矫正视力关系眼数(%)

.

由表4可知,远视屈光度愈低,矫正视力愈高,反之,近视屈光度愈高,矫正视力愈低,但其差异性并不显著(χ2=117.79,P<0.005)。该结果的统计数据量不大,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有待数据的积累。同时,也未见有关文献进行过类似的报道,本文旨在进行统计探讨。

3讨论

一般认为新生儿的眼球多为远视状态,随年龄增长而逐渐趋向正视化,年龄愈小,远视程度愈高[1]。随着年龄的增长,远视度数逐渐减少,其远视(含散光)球、柱镜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球=-0.03,r柱=-0.09)。近视的发生与长期从事近距离用眼而引起调节负担持续增加,进而发生睫状肌过度紧张,造成屈光性近视,并且时间愈长久,近视作业量越大,近视发病越高,近视度数随学龄增加而增加[3]。本结果显示,近视(含散光)球、柱镜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球=0.22,r柱=0.04),且r球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意义(t=23.88,P<0.001)。近视球镜均值在各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u1=8.55,u2=21.44,u3=16.10,P<0.001)。近视柱镜均值在低龄相邻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而在高龄相邻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u=5.26,P<0.001)。混合散光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亦逐渐下降,其球、柱镜值与年龄呈负相关(r球=-0.04,r柱=-0.01)。近视的发生和发展,随着升学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近视严重程度随着受教育水平的增加而增加[4],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

一般说来,在合理的光学矫正条件下,近视眼多可获得良好的矫正视力,近视度数愈高,矫正视力愈差,随着近视屈光度的加深,视力矫正效果明显降低[2]。本结果显示差异性显著(χ2=1323.42,P<0.005)。青少年一旦出现视力低常,应选择科学和准确的检测手段给予合理矫正,并作好定期保健,有效及时地控制其发展速度,获得良好矫正视力。

参考文献

[1]徐广第.眼科屈光学[M].北京: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1:38-39

[2]汪芳润.视力与屈光的关系[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0年,18(10):579-581

[3]关航主编.眼科主治医生390问[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19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