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7-17
/ 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分析

郭敏

郭敏(河南省荣军医院医保办453000)

【摘要】目的:观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给予临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后,显效50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75%。结论: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加快疾病康复速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7-0255-02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胸廓、肺部组织、肺动脉等慢性类型的疾病造成肺组织功能、肺组织结构等出现变化的情况,导致肺部血管逐渐提高阻力,肺动脉自身压力明显提高,同时会造成右心衰、扩张、肥大等右心改变[1]。分析相关统计资料得知,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患者常见超过40岁的患者,急性多发期常在冬春季节发病。所以,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治疗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3年3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研究对象,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8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男52例,女38例,最小年龄42岁,最大年龄80岁,中位年龄在(64.2±2.1)岁之间,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诊断标准与全国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会议1997年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互相符合。

1.2方法

1.2.1基础护理干预

确保患者有着舒适、安静、整洁的病房环境,每隔一段时间给予开窗通风处理,维持室内温度在18℃-22℃的范围内,维持室内湿度在50%-60%左右,对家属探视给予限制,减低不良环境刺激患者的情况,确保患者的休息、睡眠处于充足的状态内[2]。如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则应该通过舒适的体位进行休息,降低机体耗氧量,对减轻心脏负担、呼吸困难等症状有一定的帮助。

1.2.2心理护理干预

因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具有无法治愈、复发率较高等基本特征,患者一旦发病后,心理上则出现悲观、愤怒、焦虑、失望等负面情绪。医护人员应该积极和患者进行沟通,将肺源性心脏病疾病的预防、治疗等知识详细告诉患者,确保患者治疗过程中心理障碍得到全面消除,将患者心理存在恐惧、忧虑等情绪有效解除,使患者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明显增强。

1.2.3饮食护理干预

因为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有着较长的病程,常常有着虚弱的体质。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着较大的消耗,由于右心功能障碍造成肝肠淤血等情况,对消化功能产生影响[3]。因此,医护人员应该让患者少食多餐,尽可能的给予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质高、容易消化的食物,确保能够足够的摄入影响,使患者机体抵抗能力得到明显增加。如患者发生尿少、腹水、水肿等症状是,则应该对摄入钠水、饮水量给予限制。饮食前、饮食后给予漱口,确保有着清洁的口腔,如患者疾病需要,则应该根据医生的猪肚,通过静脉将营养补充。

1.2.4氧疗的护理干预

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主要是采用血氧饱和度提高、缺氧纠正等给予临床治疗。由于患者一旦发病后,中枢相对于二氧化碳气体来说具有较低高浓度、较低敏感性等基本特征,倘若给氧以高流量位置对呼吸中枢则会产生一定的抑制。所以,给氧应该以较低流量、较低浓度等为主。通常情况下,每分钟的给氧流量为1-2L,氧浓度在25%-30%左右,要连续给患者吸氧大概12-15h左右的时间,告知患者以低浓度给予吸氧的重要性,防止患者将吸氧流量调节。对患者采取氧疗时,应该对患者疾病发生的改变进行严格观察,每隔一段时间分析患者疾病,通过分析获得的结果对氧浓度、氧流量进行合理调整。倘若患者低氧血症等症状得不到改善,则应该采取机械通气、气管插管等措施进行应对。

1.2.5出院指导干预

(1)运动指导。让患者加大锻炼的力度,使疾病得到有效防御,促进机体抵抗能力得到明显增强,降低疾病发生率。

(2)药物指导。让患者对使用药物治疗的注意要点以及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了解,一旦患者发生异常情况,则应该立即到医院治疗,每隔一段时间到医院进行检查,使患者了解疾病复查的重要性。

(3)生活指导。告知患者根据天气的改变合理的增加、减少衣物,要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加快疾病的康复有一定的帮助。

2.结果

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后,本组研究对象治疗效果如下:显效50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75%。

3.讨论

心脏病中肺源性心脏病是较为常见的类型,通常是因为肺动脉高压、肺组织以及支气管等方面的病变造成的。通过分析患者病程长短、起病缓急程度,以慢性、急性区分,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在临床疾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4]。通过分析原发病位置的区别,以胸廓运动障碍、肺疾病、肺血管疾病等类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不仅有着肺部疾病以外的临床体征、临床症状,同时会发生下肢浮肿、肝脾肿大、全身淤血、心率增快、心悸、发绀、气急、呼吸困难等症状。采取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进行干预,能够让患者建立治疗、生活的自信心,使患者能够与护理活动、治疗活动全面配合。医护人员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应该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疾病的基本特征进行全面了解,对护理工作中注意事项要全面掌握,防止出现并发症,确保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从根本上使患者生活质量、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志红.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4(26):622-623.

[2]钟艳芝.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0,4(34):172-173.

[3]赵春媛.中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护理[J].蛇志,2011,2(02):152-153.

[4]张梅红.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体会[J].青岛医药卫生,2011,4(04):268-269.

[5]肖立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1,5(24):344-345.